楊瀾
陽光媒體集團主席
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
撰文:張霞
來源:《中國慈善家》2018年8月刊,原文標題《楊瀾:尋找真正的公益力》
藝術教育不是奢侈品
《中國慈善家》:美育教育落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楊瀾:愛的表達如何和最后的實際需求達成匹配,不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探討的問題。當我們把基金會定位于教育,我們就意識到,投入教育決不是僅僅投入資金,更需要技術投入。所以我們沒有急于追求迅速擴大規模,而是靜下心深入到一線去做調研,了解目前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的挑戰是什么,了解學校、老師和家長的真實需求。
當我們了解到美育工作的薄弱環節主要是教學內容需要配套研發,師資配置不達標,資源有待整合利用等軟實力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去支持研發那些能夠將教育理念應用于教學一線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由公益組織做一些著眼于“發展”,有前瞻性的落地的實踐探索,相對于政府和市場投入更為適合。這就是我們開發和運營的“愛的啟蒙”美育教學實踐項目最初設計時的初衷。
藝術教育作為一個有效手段,去達成美育目標,既是項目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如果僅僅是教孩子畫畫的話,那就停留在一個簡單的技術層面上了。而“愛的啟蒙”立足于促進兒童的情感發展和心靈成長,第一,教孩子學會欣賞,有審美;第二,學會發現和表達;第三,從小培養創新能力。
在培養孩子的情感素養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嘗試和探索,比如“愛的啟蒙”的主題單元,愛生命、愛父母、愛家園、愛生活、愛夢想等。和孩子們分享愛是什么,就會有孩子畫他在打點滴時,媽媽坐在床邊安慰;也有把爸爸媽媽送外賣、換燈泡的工作場景畫出來的。
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美育和德育造就合格的公民。美育讓個體生命的成長更加和諧,并促進社會的和諧?!边@一直感染著我。
《中國慈善家》:應該是在1985年5月,鄧小平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概念,但目前,素質教育好像還是很難落實到執行層面。
楊瀾:隨著這些年全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認知發展不斷深化,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途徑更加清晰了,素質教育實際是要通過美育教育來實現的。如何在教學環節落實國家提出的美育教育理念需要很多實踐,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做一些創新性的探索。在“愛的啟蒙”項目的課程設計中,我們特別注意像皮影戲、剪紙、泥塑等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會讓孩子們去看印象派,看世界經典藝術展覽,到798去欣賞當代藝術。
孩子的眼界很重要,接觸優質文化藝術資源越多,自身的創造力就越容易得到激發。像我們有“陽光未來少年藝術團”等觀摩項目,每年組織差不多1萬左右人次來自于農村鄉鎮的孩子,去國家大劇院、美術館、畫廊……看木偶戲,看話劇。
同時,我們也會配套升級學校藝術教學活動所需的硬件設施,比如一個標準教室的建立,課桌椅的規格與材質,怎樣才能滿足兒童的安全、健康以及活動需求,我們都經過精心設計,在預算、采購方面正在逐步做到標準化。
公益組織在動員社會資源及達成和市場、政府的三方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比較快速地去做這種探索和實踐?,F在我們所有的項目都是與學校合作,做示范學校,模型成熟之后再向政府推薦。
《中國慈善家》2018年8月刊封面
《慈善法》還有待細化
《中國慈善家》:在你看來,目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還面臨著哪些挑戰?
楊瀾:制度和機制方面,現在還是比較粗線條的。我記得曹德旺先生在2007年便向福建省委表達了捐贈股權成立基金會的想法,但按照當時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中國還沒有通過股權捐贈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的先例和相關法規流程,因此,他的“河仁基金會”從一開始就面臨著注冊、納稅和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等諸多體制性障礙。
社會企業是在全球非常流行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不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企業,投資者擁有企業所有權,企業采用商業模式進行運作并獲取資源,但投資者在收回投資之后不再參與分紅,盈余再投資于企業或社區發展,以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眾福利。但目前在中國的工商登記里,還沒有社會企業這樣的類別。
過去還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基金會的人員行政開支不能超過10%這樣一個固定比例。對此,業界也有爭議。對于一些超大型募款型的基金會來說,這個比例并不低,但是對很多執行、運營慈善項目的公益組織來說,這個比例又過少。在國外,一般達到25%左右,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范疇。所以,用一個整齊劃一的比例,來界定所有基金會的運行模式,這一點未來也是可以進一步探討和調整的?!洞壬品ā返某雠_令業界十分鼓舞,但其中也還有需要更加細化的地方。
《中國慈善家》:你認為,中國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上,這些年有變化嗎?針對中國的財富階層,你認為需要哪些慈善文化的倡導和引領?
楊瀾:中國其實是一直有回饋社會的慈善文化的,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地域的局限,常常就是回到自己的村子,修條馬路、蓋個醫院,有非常強的故土情結。
我覺得第二、第三代企業家,或者家族傳承人,視野是更加廣泛的,他們會知道,在非洲做些什么,在拉丁美洲做些什么,哪里有一些全世界的好的案例可供參考,可以怎么來做。對于互聯網的使用他們更加嫻熟,知道怎么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慈善的創新,比如他們通過互聯網籌款,聚攏很多的資源。還有,我看到有一些家族中,如果有幾個子女的話,可能會有一個主要的人,專門負責公益和慈善。
單向是憐憫,雙向才是關懷
《中國慈善家》:這么多年來,公益給你的人生帶來了什么改變?
楊瀾:公益事業差不多占到我工作時間的四分之一左右吧,這是一個直接的改變。
第二個改變,我覺得是獲得了很多的激勵和感動。2008年我們在汶川建康復中心的時候,遇見一個八九歲的女孩子。她有一只胳膊在地震中被壓斷,做了截肢手術。她陪我參觀康復中心的時候,我問她,傷口現在還疼嗎?她說,過一陣就要疼了,因為骨頭就要長出來了。我突然意識到,對啊,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骨骼都是在生長的。每過一段時間,她就要再做一次截肢手術,她的傷口是一直要經歷再創傷的。
這個孩子跟我說起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就下來了。她要承受這么大的痛苦,接受命運這么殘酷的一個挑戰,卻有這樣的定力和勇氣,我特別感動。如果你沒有親身接觸到這些孩子,就不會有這種感動,你可能會覺得提供一個跑步機,或者一個按摩室,讓她能夠重新運動起來就可以,但其實她要承受和經歷的東西,才會是給你莫大激勵和感動的。
《中國慈善家》:結合你的這些經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們可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參與公益的故事?
楊瀾:我希望他們是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夢想和熱情的人。我們不是靠出生環境來界定我們是誰的,是以我們要追求什么樣的夢想來定義的。作為母親,我不會為他們規定某種專業或者職業上的取向,希望他們能夠順應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自己的潛能,自由地追求夢想,哪怕這些夢想可能不是那么實用,不能馬上帶來回報。這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跟著我一塊兒去了一些特殊學校(智障兒童的學校)。因為他比較喜歡繪畫,就在那邊教那些孩子,完成了將近10節課的教程,小老師和那些小學生之間最后也建立起特別親密的感情。有一天我看到他在一個活動報告中寫道:“我在他們眼里看到了單純和信任,這是我們在社會上常常被忽視掉的?,F在更多看到的是冷漠和距離,但在他們眼里我看到的是熱忱和純真?!彼f:“經過練習,他們從一開始只能畫一些特別簡單的線條到后來可以有非常豐富的色彩,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span>
我看了以后很感慨,關懷肯定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那些孩子不希望得到同情或者憐憫,他們需要樂趣、需要被愛護和陪伴。單向是憐憫,雙向才是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