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年度盛會作為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交流平臺之一,擇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舉辦,致力于搭建高層次的行業對話、交流、合作平臺。截止2017年年底,已成功舉辦了9屆年度盛會,累計5000多人次參會,2000余家機構參會,280余家媒體參與推廣傳播。
賈西津,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
大家下午好,年會接近尾聲,給我安排的是觀察者說的環節,所以我作為一個觀察者,首先想說說我的觀察。
觀察一:現狀是暖色調
我的第一個觀察是關于現狀。從今天的會議結合到對業內的觀察上,我覺得對于現狀的觀察是個暖色調:基金會有一個很蓬勃發展的跡象。
不管是從數量上,基金會有接近于10倍的增長;還是說從領域上,它所能夠覆蓋到的社會服務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類型上,比如我們看到企業基金會、社區基金會、家族基金會,還有應用新科技的網絡基金會,各種公募基金會,等等生態的形成;再加上參與主體,除了專業公益人,能看到比如說企業,有商業經驗的人,有科技專業經驗的人,媒體等等方方面面的人都在加入。
特別是今天很突出的一點就是年輕人。今天我們看到在基本上整個一天的會場之中,大量的面孔是年輕人,包括秘書長、決策層、理事長,非常年輕,而且可以看到他們真的有一種不同的心態和氣象。所以對現狀的觀察是暖色調。那么它說明了什么?我想它其實是一個前面之因的果。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果實,其實是之前改革開放這40年環境生態累計的結果,所以它是一種生長演生出來的果實,由于之前的因,我們才能看到今天的果。
觀察二:未來也許是冷色調的
第二個觀察是我感知到,業內人之間,他們所感知到的未來的信號。這個信號之中我覺得更多是冷色調。特別你會看到雖然大家談論到專業的事都很澎湃,但是越相對成熟的機構,特別有資深經歷的這些從業者們,很多人提到了“寒冬”,提到的是“活下來”,要面對如何度過寒冬。
為什么在這么發展蓬勃的時候,我們會說如何“活下來”?這個恰恰是一個未來之果的因。也就是說當我們站在未來的十年或者更遠的期間,再看今天,今天有一些什么樣的因素在發生,而這個因素的冷色調,我覺得更多還不是來自于業內,而是我們對于一種大趨勢,大背景的感知。
比如說經濟的形勢,民營企業面對的挑戰,與經濟形式相連的公共財政的可能緊縮,甚至說國際上現在的貿易戰,等等。如果大家關注這種大背景,可能會感受到壓力。
另一方面,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上面,條例的修訂,有可能面臨基金會登記門檻的大大提高,管理監管的趨嚴。所有這些因素看起來跟業內組織可能有些遠,但大的社會趨勢,其實基金會、社會組織的生長,都是社會發展之中的一環。這個大趨勢中,現在其實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這也是為什么相對成熟的組織和領導人會更敏銳感知到,他們現在心里的這種憂慮其實是先于未來結果發生,是他們更敏感地感知到未來,在提醒我們現在這個因。這個因未來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基于這樣的兩點觀察,我想回到今天這個主題。這個“拾”字,用得特別好,不僅僅是說我們過去十年做了這么多事,回過來想一想我們能拾起什么;而且再往未來展望一下,當我們在十年之后,反看今天,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能有什么被未來拾起來?我覺得這個問題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承上啟下的節點上特別值得我們思考。
談公益之樹:果實、枝干、種子
我們有什么能夠保守下來的東西?說到“保守主義”,我們通常的理解可能有點消極,但其實保守主義在政治哲學里面特別關注有什么能夠留存下來,演進地發展,而不至不斷地“清零”?;卮鹗裁词悄軌蛄舸嫦聛淼?,就是需要區分在繁茂的生態樹中,什么是果實?什么是枝干?什么是種子?
果實是最后表現出來的東西,比如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企業貢獻的經濟增長。這些東西很重要,但是它是可逆的,在條件變化時是可能瞬間全部清零的,比如禁登社會組織,收回民營企業,相應服務和經濟體量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去看枝干,也就是什么生長出了這種果實。比如就公益而言,公益部門的資源結構,人才庫,組織架構,對于社會的黏性,在社會公眾的啟蒙,行業的認知,登記管理制度是如何做等等,所有這些問題,想清楚,回答的是公益之樹發展的枝干。
再進一步問更深層次,什么是種子?我想它恰恰是枝干背后的價值觀念。今天大家談基金會,有沒有理解,為什么會有基金會?基金會是什么?它原生的是一種發自于內心本身的一個財富觀的沖動,是基于對私有財產信仰的一種安排。為什么基金會要去資助?這是那種財富觀的一種自然體現。
再者,什么是公益?公益和私權之間是相承的,私權保護個人自由,公益也是個人自由意志的,對公共利益直接的關切。這些是如何產生的?實際上就涉及到我們怎么理解轉型。中國社會轉型從根本上說就是180年以來這樣一種近現代轉型,而核心發生點就是人的價值和人的主體性的出現。
我們可以有很大的經濟體量和GDP,但是當沒有私權神圣的概念,經濟增長之果都是可以轉瞬清零的;如果公益的發展,沒有對人的主體性和個人自由權利的認知,也是可能如沙畫盛景,轉瞬清零的。拾年值思,希望我們的公益是可持續的。謝謝!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8年會上的「觀察者說」演講,經作者審閱修訂后首發。文章謹代表發言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