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年度盛會作為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交流平臺之一,擇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舉辦,致力于搭建高層次的行業對話、交流、合作平臺。截止2017年年底,已成功舉辦了9屆年度盛會,累計5000多人次參會,2000余家機構參會,280余家媒體參與推廣傳播。
本文根據作者在2018年11月23日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8 年會”上的總結發言整理而成。
我來做總結發言,我總感覺自己不夠老,因為做總結都比較老才可以。比如像永光這樣的,但是大家會發現,其實從資歷上來講我也不算年輕,因為進入這個領域也快二十年了,當然賈是比我還早,做總結風險挺大的,怕有些點評不太到位,甚至我這個人一向以吸力出名,一不小心會得罪人,但是無妨,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今天之所以在這里,我們講的或者我們想期待的,其實都是為了公共利益。
一、十年一回顧 發展與變化
我的題目叫十年磨一覺,還是十年磨一劍。為什么取這樣一個題目呢?年會總結,但我總覺得十年還是有必要來回顧一下,這是論壇十年的主題,大家不妨跟我一起來看。本來我們這個論壇叫非公募基金會論壇。2009年是第一屆,主題是成長中的中國非公募基金會。那一年主題報告也是我做的,也就是說中國第一份非公募基金會發展報告是我寫的。
第二年,我們的主題是什么呢?是圍繞著非公募基金會的內部治理信息披露和項目成效等三個主題,但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變的相對技術化了。
第三年我們講的是,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的行業使命與社會責任。又躍升到價值觀層面,第四年主題是財勁其用,追求卓越。其實當年看重的是更多資金能夠引入到公益領域里面來。然后再下一年,我們看到叫理性公益多元發展,考察我們這些基金會在社會建設中的角色和定位問題。
到2014年的時候我們又跑回北京來了,我們叫超越共識,大互聯網時代非公募基金會的轉型與發展,考察的是什么?是技術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的影響,到第七屆的時候我們講的是人才——人才素養與根基培力的問題。第八屆用了更加的宏觀或者抽象詞匯叫新格局,新想象,2019年叫新價值新生態。然后是今年,我不知道大家跟我一塊走這些主題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到,其實我們這些主題有些有重復,有些可能是寬泛,有些是技術化。但是如果真的放在今天來看的話,我們好多平行論壇所談及的話題其實我們歷屆年會里面也有涉及。我給大家看一下,我們2009年的時候曾經檢討過當時一些問題,我們看看十年后的今天這些問題到底還在不在。
當時對非公募基金會是賦予了特別大的期待,比如說在那個報告里面說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責任使命和價值是什么呢?大家可能現在不覺得什么,但是對我們2009年的人來講,那時候是對他很有期待的,為什么這么講?比如說民間力量,設立基金會的厚厚大門,大家不要小看非公募基金會。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能夠去設立這樣一個品種,絕對不是說,真的要把這兩類截然分開,還是請大家注意到在這之前,想在中國設立基金會的只能是政府部門,或者有官方背景的。所以其實那個條例是幫我們打開了一條路徑,使得社會力量設立基金會成為可能。盡管在公募資格上對你做的限制,然后又假如說要改變民間公益生態,優化慈善資源配置,要使基金會保持獨立性成為可能,他要培育民間的公益理念,實現個人公益理想的上選路徑,他還要成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新型組織形式。
當時我們的問題在哪里?這些問題現在我們還有沒有?比如說對基金會自身的,我們的問題當時提出來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宗旨和使命的重要性,獨立性的困惑依然存在,當時獨立性來自于兩方面的困惑。一方面來自于政府的,一方面來自于資本的,就是我們很多非公募基金會,企業設立之后實際上還依附于企業,內部治理存在諸多問題,非公募基金信息公開不主動,專業化程度低,在制度方面,我們當時提出分類標準值得商榷,章程示范文本效率質變,認為不應當把大量的具有強制性效率的規定通過章程示范文本來確立。當時考慮到說公益支出比例和行政成本控制,強制性規定引發了很大的增益。
基金會內部治理規則需要進一步明確,評估制度喜憂參半,當時提出用評估的制度,導致評估變成這樣一種行政的手段,優惠政策配套制度出臺不夠及時。然后我們也有展望,當時的判斷是發展的總體是符合當前社會現實和慈善發展的歷史階段的,我們當時預期說數量還持續快速增長,彌補了政府五功能的欠缺,但是仍需要洞察和遠見。
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更多資源的投入,需要培養專業人才,支持性組織需要出現,理事會的能力建設盡快提上日程,優惠政策將有效激勵供應捐贈,法律制度期待進一步松綁。昨天看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問題,十年一瞬間,驀然回首,很多問題依然在燈火闌珊處。我剛才講的那些檢討和期待你們可以看一下,依然是我們今天十年以后,我們可能會有進步,但是有些依然可能還在原地踏步。
二、十年磨一劍 機遇與挑戰
十年一回首,很多朋友也在燈火闌珊處,所以看到好多今天堅守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朋友的時候,我感覺還是很欣慰的。但是更高興的是看到了更多的新面孔,十年,3650天,新生事物已經迭代無數次了,尤其是互聯網的到來。十年磨一劍,我們的行業的確在有些方面的專業化程度已經很好,但是我們來看看這些影響。
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技術發展的帶來的沖擊與助力,這十年不可想象。十年前有微信嗎?社交媒體的發展,移動端,大數據,他給我們工業領域帶來什么?比如說網絡募捐,資源的匯集,通過網絡上的99公益日、95公益周,還有各種通過互聯網方式的眾籌,個人求助,還有慈善募捐。
比如說像區塊鏈,大家都希望它解決我們的透明問題,但是我并不看好,還有人工智能的興起,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我們很多的作為資金和物品搬運工的很多工作,所以技術方面帶來的沖擊會很大,這已經在我們行業里面出現了。那些很早未雨綢繆,在互聯網方面已經做到很好功課的基金會,在募捐方面他們已經占到先機了。
如果我們很多的基金會依然是有企業,有特定家族,有特定個人而設立的基金會,他的資金來源很特定的話,這些對他的影響并不大,我們再看市場發展所帶來的競爭與這些年很大的變化就是企業、市場、企業家。他們進入工業領域的頻率、速度、數量,以及進來之后給我們帶來的沖擊。企業家們在商業領域里面有固有的邏輯經驗,規則,以及標準。當他進入的這個領域以后,與我們原先的價值觀,原先的規則會發生沖突和碰撞,挺好我覺得,在這個碰撞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排斥,也不是簡單的各行其道,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包容。
很多概念比如說公益營銷,有些基金會做得很好,但是也帶來了一些隱患。因為公益營銷里面包含著商業和條件的這樣一種捐贈。到底誰為誰做嫁衣了?公益金融現在很熱,但是現在誰到底能把公益金融講清楚呢?實際上我們看保險的時候,大家注意沒有?我們的支付寶,還有京東,他們都以互相保的方式,在對傳統的商業保險發生了非常大的競爭。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互助金。
這些方式出現其實也意味著這些金融模式對我們原有的一些救助方式的改變和沖擊。善經濟的提出,社會企業和公益企業。他們在一個實體里面同時實現雙重價值或者多重價值,到底是哪種價值先倒?這些命題的提出都是市場發展所帶來的,同時也意味著是我們這個領域的發展終于跟市場接壤了,否則他會相安無事。
第三個問題在哪里?政社關系帶來的壓力與動力,這十年實際上在我眼里看來,一方面政府的資源或者提供給我們這個部門的資源增多了。很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都用各種資金在購買公共服務,我們也看到政府的資助也多了,甚至最近如果關注民間教育,我們會發現政府終于走上一條路子,把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進行分類管理,這個思路愈加明確。
當前管理體制在改變,盡管跟我們所期待的直接等級制還尚有距離,但是從最近看出來,有四類社會組織的登記是有望走直接登記制度的,還有比如說像黨建的全覆蓋,要求我們在當前各方面都要增加相關的調控,這些給我們帶來有壓力,當然也會帶來一定的動力。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在跟政府相處的時候,重新來審視這種政社關系,我待會還會講。
第四方面是什么?是立法與政策帶來的規范與歸置,這十年我們會發現有幾部法律的出臺和通過,對我們行業的影響非常大。
比如說企業所得稅法是2008年,大家不要小看這部稅法,我們現在能夠去進行非營利組織管理,自己免稅或者公益抵扣的,都有賴于這部企業所得稅法。它里面明確規定了公益捐贈稅前抵扣的比例,也明確規定了符合條件的非盈利組織收入是免稅收入。
稅法改革正在進行,比如說個稅調整,大家不要以為這個跟我們沒關系,接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捐贈者里面有很多個人,剛好處在兩個稅率之間并且有很好的規劃時,他將成為我們非常忠實而堅定的捐贈者,但這個需要專業的服務。
《慈善法》及其配套制度的出臺,《慈善法》當時制定的時候我們對它期待是非常高的。因為尤其在慈善組織設立分析,我們當時想法,要讓大家在做慈善的時候能夠非常簡便去設立一個慈善組織。我們在考慮慈善募捐規則的時候是說,一定要突破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截然分開,在登基那一剎那就以身份來確定你命運的這樣一種規則。所以就出現了在公益募捐規定的時候,大家注意到沒有,其實從理論上來講每一個基金會都是有可能獲得公募資格的。我們試圖去突破行政成本方面不合理的規定,所以在《慈善法》其配套制度出臺過程中大家也注意到了,有些規定里利好的,當然也會有一些限制。這是法律本身不可避免一種慣性或者說不可避免一種確定性所帶來的。它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對你相關規則完善的同時勢必會帶來相關方面的一些規范,我們怎么去對待呢?
我們現在也能看到《慈善法》里面有些規定的不合理,或者是慈善法規定的那些制度在以后的配套制度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什么問題呢?由于配套制度未能跟上《慈善法》當時的一些立法意愿,不能實現。這點現在還是什么?第一個問題,慈善組織的登基問題。盡管《慈善法》給了一個讓我們便于登基這樣一種思路,但是預期相配套的三個條例,因為慈善組織不能夠憑空出現,它必須采取三種基礎組織形式之一,無論是基金會,社團或者社會服務機構,但是這三個條例中如果關于登基的制度不再變革的話,慈善組織登基難的問題依然還是無法解決的。當然我們會說這個條例的修訂應該也是可以很快就能期待它出來了。
還有《境外非政府組織法》這部法律看起來跟我們沒關系,其實關系太大了。中國的第三部門發展,我們永遠不可能忽視境外非政府組織對我們這樣一種影響作用。境外非政府組織跟改革開放的中國是同步而行的。在這個法律出來之后,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進行臨時活動備案。但也有些機構在觀望,有些機構就離開了。
我們不是說簡單的從資金或者從能力方面去考察,或者權衡到底得還是失。我們要看的是中國從改革開放那時候開始,它的到來其實預示著中國跟世界之間的關系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部法律它的走向以及配套制度制定也是非常關鍵的。還有一點,如果我們的組織里面有大量曾經是跟境外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受到這個法律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蛘邚哪撤N意義上來講,如果一些草根組織原來的資金是依賴于境外非政府組織,由于此法他們如果失去有些資源,我們在座基金會們你們得擔當資源提供者這個責任。
三、十年積累 社會轉型下的中國基金會
所以如果再往下走的話,我們就會考慮到說我們看看這次論壇所討論的這些主題,我們看看組織發言。我發現組織發言非??垲},中國的轉型與發展、社會轉型背景下的中國基金會或者人的現代信譽中國基金會,其中有幾個關鍵詞,社會轉型、懈怠性、基金會。其實這些主旨發言里面無不在向我們昭示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當下2018年的中國,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從一個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進行轉型。
在轉型過程中,無論從社會學的角度還是法學角度,還是政治學角度如何去看待這個轉型的過程。在重轉型如果是肯定的情況下,那中國基金會何去何從?你所在的基金會又在承擔什么樣的角色和功能?我們再去考慮說,盡管基金會是一個財產的結合體。從我們法學角度來看,我們會把它跟社團做個非常截然的對比,因為社會團體是以人為基礎的,基金會是以財產為基礎。但是請諸位不要忘了,基金會盡管以財產為基礎,是被賦于人格的財產,但是在它所有運作過程中都無不與人有關。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看中并不是說你對貧困的消除,我們看中的是對貧困人群真正的幫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的現代性與基金會絕對是緊密相連的。不光是我們這些擁有資源的人自以為是助人者,其實那些暫時處于困境中的個體他也面臨現代性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施方和受方就是平等的,所以這個主旨發言的時候實際上是讓我們所有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在當下,在中國,我們的基金會還要不要談轉型問題,還要不要談轉型下的角色與功能。
我們再來我們的分論壇,15個。我用不同的顏色來源表明它們的版塊。第一個板塊講的幾乎都是使命、責任、價值,這也是我們基金會最擅長的。甚至從這十年的主題來講,我們也有若干次都去探討這一問題,這些選題選的還不錯而且有的非常深入。但是我們會發現其實價值跟情懷是兩回事。因此去考察我們基金會使命與責任和價值的時候,其實還在追問我們的初心。但有一點,有一個論壇講共同價值,我就在想,我們行業共同價值到底是什么?或者應該說底線價值,普世價值,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很多價值可能是多元的,在不同基金會那里它有不同的選擇。
然后第二板塊很好玩,我看他們沖著這一板塊去的,開掛的公益從來不只靠情懷,然后再看基金會不談投資,談可持續發展,技術讓公益更有愛?;饡龊弦庍\行與良好社會效應,對接國際標準組織評估的問題。這個版塊里面我們看中是什么?其實是整個基金會的技術性,專業性,管理方面的考察。
第三個版塊是領域的,無論是農業還是環保,還是社區還是城市教育,這個蘇氏公益、江蘇社會轉型可能是東道主的意思,但有很有意思是一個地域文化它對我們的公益,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視角。
最后一個版塊實際上帶有歷史感,無論是民間公益10年,新企業家如何做新慈善,還是面對新十年,我們盡管是社會創新評論,他的前沿視角,但是我知道,他可能討論更多的是公益企業。
這些板塊里面其實我都想問所有的分論壇組織者和參與者,我們如何跟主論壇,跟我們的主題去連接?實際上有一些是很好連接了的。也就是無論我們談什么,我們都要意識到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我們這個國度。
如果這么看的話,社會轉型何去何從,基金會們路在何方?其實我不太愿意講寒冬,我覺得四季變化很正常,我也不大愿意講抱團取暖,還沒有冷到那種程度。甚至我們的行業分化或者多元化,即使我們想抱也不見得抱在一起。其實我們所有的個體,你在一個特定歷史階段下的選擇或者判斷,它不可能統一,但是我們得意識到這個問題。
如果講價值和情懷,它沒有錯,如果說這個領域里面還能夠有些東西讓我們跟商業領域,去領先于他們的話,就是我們的價值。沒了這個我們有什么可以跟商業領域去PK的,我們有什么可以去吸引在商業領域里面已經很成功的人士進入到這個領域?所以這個本身沒問題,但問題是說你不能以道德情懷去綁架。但是能不能說為了去掉這個綁架,我就大談商業化?那又錯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覺得回歸到“自由”這個詞上就好解決了。也就是說,我之所以做公益,那是我自由的選擇,我并不因為我自由的選擇而高尚起來,因為我選擇我樂意。但是另一方面這是你對自己的定位,對于整個社會價值來講,因為你選擇,如果你犧牲了某些東西還是值得我們肯定和贊譽的,所以價值和情懷還得永遠談下去。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價值本身是多元的,我們不能簡單只講利他或者講為善,我們得去考慮這些利他和為善背后這種依據在哪里或者我們能夠從中獲得源源不斷動力的源泉是什么?每個個體心理都很清楚,我們也不需要統一它。無論你源于哪里,能保持住這個動力就行。
每個基金會也是如此,管理和技術難免要去追求績效,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資助方會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尤其從商業領域里面剛剛進來的那些成功人士,他們更會大談績效。我們沒有必要跟他們去辯論,因為對資方來講這就是他意愿的體現,你接受資助,你就得遵守你們的約定,沒什么可抱怨的。但是你用辦法去影響他,讓他以后判斷成功與否標準的時候,在看待績效的時候,到底用的標準是什么,這是可以變化的。
領域和義務各有所愛,盡管我們今天也在談一個問題,說傳統慈善、現代公益,是不是現代公益就高于傳統慈善???不見得,傳統慈善就一定只是治表嗎?現代公益就會是治本嗎?也不見得
如果當一個問題很緊迫,比如說災害發生的時候就是要傳統慈善,就需要錢和物。但是到后面災后重建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它就需要專業化,它需要規劃,需要文化方面的考量。這個各有所愛指的是每個設立基金會的人,當你確立你的宗旨和使命的時候,你要堅守你的所愛。
地域和跨界也無妨,無論是江蘇,還是浙江,我們這個版塊很活躍(現在),還是你是西北、東北等等。大家發現沒有如果你把版塊打開的話,會發現在中國有幾個板塊公益特別不活躍,你們知道是哪嗎?廣袤的中原,還有東北。你們有沒有考慮過為什么?有沒有想過去點亮點那樣兩塊地方?跨界的問題其實我不太愛談,因為我總覺得跨界不等于無界,所謂的跨界只能說在界別的情況下,我們各自有所守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跨越,是對各自的認可,但不等于完全忽視界限。
四、十年一夢 勿忘初心
之前和之后,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其實我也不認為某個時間點會特殊意義,所有日子的意義都是我們人為賦予的。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以后我們來看,會講2018年11月這兩天,我們在蘇州開過這么一次會,主題是什么,也就僅此而已,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往前走了。
所以十年一夢,它是夢想之夢,夢想能不能實現取決于我們自己。當然“夢想”這個詞有褒有貶,選擇哪個意思也在于你。十年一劍非為爭鋒,我們根本就不是為了爭誰是第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之所以有這樣的仗劍在手,就是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劍指向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指向我們所認為,我們要解決的那些問題。
因此,再回到那句話上,十年一覺還是十年一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想把一句話送給大家,我曾經寫過一首詩(打油詩),最后兩句話印象還很深刻。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但是唯有與日子的相遇是后會無期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每一天,每一年,每十年都是如此,一旦過去不會再來。但是這些時間在我們公益領域,在我們這些基金會身上留下了什么?在每個人身上留下了什么是有痕跡的,所以我希望十年之后,當我們再找到今天的時候,我再把2009年的問題拎出來,我們再關照一下,我們是不是真的把有些問題已經在實質上進行了改變。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