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年度盛會作為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交流平臺之一,擇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舉辦,致力于搭建高層次的行業對話、交流、合作平臺。截至2018年,已成功舉辦了10次年度盛會,累計6000多人次參會,2600余家機構參會,300余家媒體參與推廣傳播。
公益是一項可以全職從事的職業嗎?看此文的朋友估計99%都會回答:是的。但在普通公眾中這個比例又會是多少呢?39.6%。
這是墨德瑞特在2018年委托零點開展的《公益職業社會認知調查》的數據。該調查覆蓋了31個省市1665位18周歲以上的公眾。
劉曉雪,墨德瑞特聯合創辦人
那么,在公眾眼中公益職業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設置了若干反義詞組,請被訪者選擇哪個詞更貼近他們對公益職業的印象。例如: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是“道德高尚的職業”還是“平凡樸素的職業”,等等。在偏好選擇中,較多公眾認為公益職業是這樣的:
有意義 73.8
道德高尚的職業 67.4
需要無私奉獻業 73.4
只要有愛心就能做尚 65.8
價值觀更重要尚的職 55
普通人都能從事 53.2
看到公眾的這份選擇,“道德門檻高、能力門檻低”的職業形象躍然紙上。我心中情不自禁的吶喊“這就是傳說中的道德綁架啊”。
但當我沉靜下來,進一步去分析數據時,有了一些迥異但另人欣喜的發現。
1. 成都人民的觀點獨樹一幟
在比較不同城市的公眾數據后,我發現,成都人民的觀點獨樹一幟。他們認為從事公益職業“有很高的能力要求”,比“只要有愛心就能做”高出近10個百分點。為什么成都與其他城市人民有如此大的反差?我一下子聯想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因為汶川大地震,成都人民率先接收到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公益援助。在充分、實質的公益接觸中,成都人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把公益做好,僅有愛心是不夠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個數據也讓我們預見到“公益職業的未來要靠能力說話。
2. 公眾要用道德高尚和無私奉獻綁架公益職業嗎?未必!
在2018年的公眾調查中,78.1%的人認為全職做公益應該拿工資。54.1%的人愿意將自己的捐款用于全職公益人員的工資。在工資水平上,38.1%的人“沒意見,由公益機構自己決定”,26.8%的人認為應拿與同等人員相比持平的工資,甚至還有12.5%的人認為應該拿更高的工資。
可見,公眾對全職公益人的工資是能夠理解的,也是愿意支付的。突破的重點是:作為全職公益人要破除自我束縛。如果從業者始終認為收取必要的費用會帶來信任危機,社會大眾的誤解將不可能改觀。
3. 公益是不是要徹底的去道德化?
這是不是意味著把道德高尚、價值觀、愛心、奉獻像“破四舊”一樣統統掃地出門。只要提升能力、增加工資就皆大歡喜了?事情沒那么簡單。
除了分析公眾,我們也分析了公益從業者,2010年公益人才調查數據顯示:53.1%的從業者加入公益組織的原因是“認同公益事業的價值”,位列第一。在對從業體驗的關鍵詞提名中“有意義”也是提及率最高的一個詞。顯然,公益職業的那些光環不僅是公眾的期待,也是從業者的職業自豪感、職業成就感的重要來源。若干深度案例也讓我們洞察到——
(1)意義感和價值觀回報;
(2)愛和關系回報;
(3)視野擴展和能力發展回報;
(4)適宜的經濟回報交織在一起共同支撐了一個人選擇和從事公益職業。尤其經濟回報之外的其他3個回報是公益職業的錯位競爭優勢和不可或缺的激勵因素。
即便在非營利組織非常發達的美國,為薪水而工作的非營利人員也只有16%,遠低于政府公務人員(31%)和營利組織(47%)。公益職業的經濟回報需要增加,但它無法成為公益職業的優勢,另三類回報的作用不可忽視。
公益職業不能完全去道德化、不能弱化價值觀和愛心,不僅是為了凝聚和激勵從業者,更是這個職業性質的必然要求。
因為,公益是一項社會事業,具有鮮明的利他性和強烈的公共性,因此負有向全社會問責的義務。
因為,公益的工作對象主要是人,做人的工作,所需的能力當然不僅僅是狹隘的專業技術,價值觀、愛心、必要的倫理規范是重要組成部分。就如同醫生和教師。
有了這樣的三個發現后,我認為:公益職業要想有前途,要做到一破三立。
一破是破除低薪酬的自我束縛,謀求適宜和相對體面的經濟回報。
同時,打鐵還需自身硬?!叭ⅰ北仨毦o緊跟上。
一立公益倫理,這是行業層面要著力推動的。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學界的行業道德倡儀書,是從醫人員入學第一課的重要內容和言行自律要求。公益從業者也應有類似的職業自律倫理。這是建立公益職業正氣和公益職業自豪感的重要基石。
二立組織文化,這是公益組織的領導團隊的重要使命。綜合運用好公益職業的錯位競爭優勢,建立適宜的組織文化和激勵機制,運用高超的組織治理和管理藝術,驅動從業者的高承諾、高產出、高成長,這是公益組織具有持續生命力必須突破的難題。
三立人員能力。公益是由每個從業者實現的,從業者的能力決定了公益的效能。做好公益需要什么能力?如何發展這些能力?是每個公益從業人員都要面臨的課題。而這個能力包含了價值觀、通用能力、以及專業技能。
美國著名職業社會學家維倫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寫到:“一旦人們開始全職從事某事,職業就誕生了。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和新成員的加入,與職業有關的培訓、培養體系開始建立。并漸漸形成職業的規范化、標準化,最終聚結成某種正式的倫理規范,并獲得國家的認可和保證?!?/span>
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和公益職業的發展正從萌芽走向發展,處在青春期。而人員能力、組織文化、公益職業倫理的建設就是青春期的必修課。
1989年,第一波全職公益人走入歷史舞臺。在《事業共同體——第三部門激勵機制的個案探索》一書中的徐永光說到:“不是按照社會已有的價值標準,而是要建構出一種價值場域,一種被社會接受并公認的成功的標準。這種成功與當官、掙錢、做學問相比一點也不遜色?!?008到2018年這十年公益職業和社會公眾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未來10年我們這代職業公益人將有望真正實現這個職業使命。
公益職業的一破三立,我們邀請個人、組織、行業共同努力。
了解公益職業的更多信息,可回復本公號(CFF2008)后臺:“公益職業”,下載完整版報告《公益職業:這個正常但不尋常的職業》。
感謝敦和基金會對公益職業研究項目的資助支持。
關于人員能力發展的體系可點擊《公益組織素質能力庫2.0及應用手冊》下載。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8年會上的「閃電發布」演講,經作者審閱修訂后首發。文章謹代表發言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關于閃電發布:作為2018年會一個全新升級的演講環節,閃電發布的演講特點是:一、時間短促,必須在480秒內完成演說;二,電力十足:觀點鮮明深刻,基于調研、數據和分析,向聽眾展示自己關于基金會或公益行業的的研究成果,深入洞察行業現狀,深度剖析行業生態。閃電發布的演講者采用公開招募-議程小組初審-參會者投票的方式最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