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陽,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國家電網社會責任處處長
首先感謝會議主辦方對我本人的邀請,我今天下午聽了非常受感動,覺得來得遲了。說之前我首先聲明兩點,第一我以下發言是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者和對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關注者身份的發言,與我服務的任何機構無關。第二,我要做的點評里一定尊重規則,在10分鐘以內會說完。
首先我講一個感受,下午聽完會,我有兩方面的感受,一方面是好的,一方面是不好的。首先講好的,第一個好是主動精神,我確實感覺到大家的激情和投入,讓我很受感動。另外一個是合作精神,大家這么多人,而且又進行了那么多的主題,而且又進行復雜的挪動,大家做到收放自如,有收有放,沒有合作精神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這是好的兩方面。
讓我感覺不好的兩方面,第一尊重規則的精神還有待改善,沒有規則就不會有被信任,沒有信任就不會有社會組織的發展。另外,尊重邏輯的精神有碘缺乏,問問題就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我們經常在改問題,每個問題基本都被改,或者問題就沒有界定清楚,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在因果的邏輯上就我的感受上來說還是有一點改進空間的。
第二,就論壇本身進行點評,我會圍繞今天的四個問題以及大家對四個問題回答的過程。在我的論述過程中我會以兩個問題為核心,其他兩個問題套入其中。第一個問題和第四個問題是我點評的重點,第二、第三問題是從屬于其中。
第一個問題,項目的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問題。這個問題大家為什么有點跑題呢?首先可持續是一個問題,可復制是另外一個問題,只有把可持續問題解決了,可復制是一個操作性問題,可持續是一個定位的問題,我先講簡單的可復制問題??蓮椭茻o非是問題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問題,可持續認識問題首先要把問題定位住,問題定位準了,這個事情是你應該干的,而且可持續的,然后我們把問題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做到了,自然就可復制了。所以對第一點問題,項目的可持續性,我深受啟發,這一組非常熱烈,有很多觀點也非常好,包括綜述的三個方面,還有我聽到的“三性”,系統性、標準性、簡單性。我個人認為這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首先要分開。
第二,可持續的問題我聽了一下有四個關鍵詞,一是價值。任何一個項目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價值在哪兒?這個價值是有什么樣期限的價值?為什么我說大家跑題呢?上面先討論有的項目是不是必要可持續和可復制呢?人家沒讓你回答這個問題,大家花時間在這里頭,這叫跑題,叫不尊重規則,也不尊重邏輯。所以第一個是價值。二是資源。你的資源是可持續的資源還是一個項目的資源。三是能力。四是制度。任何可持續的東西一是社會所需要的,而這個需要一定要清晰地定義出它可持續的社會價值,然后需要有可持續的資源的支撐,然后要具備有可持續的能力來保障,讓前三者得以成為現實,還要靠制度安排,沒有制度安排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是我想對第一個問題的簡單點評。
然后我對第四個問題進行點評。第四個問題說的是項目人員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應該如何培養?我說為什么跑題了呢?第一如何培養就沒有人說。第二個說得很清楚,叫項目人員的能力。機構的能力和人員的能力是兩個概念。我聽到評價里面相當一部分是機構的能力,而不是人員的能力。第二,在回答問題的邏輯里面有幾個基本的邏輯沒有理清楚,這是幾個不同的問題。第一項目值不值得干?第二你愿意不愿意干?這個和大家前面講的要有愛心,要有事業心,要有責任心,要有悲憫的心,都說的很對。但是你說的是他愿意不愿意干。第三個問題他有沒有能力干。第四個問題才是他去干的過程中要遵循什么樣的原則。第四組的討論非常激烈,但是我想想可能跑題,一是如何培養就沒有人回答,二是經?;卮鹪敢獠辉敢飧??干的過程中要遵循什么原則,比如說要有學識,要有經驗,要有理性,要有效率,要專業。我確實感受到題目離的比較遠。
我感覺大家有很多智慧的火花,在這個基礎上我勾勒了一下。我認為項目人員有六大能力。第一個能力是使命理解的能力。任何一個具體的部分,歸根到底是要服務整體的。任何項目的完成,是要對組織的使命有貢獻。如果你沒有一個使命理解能力的話,你會跑偏。第二個能力是系統策劃能力。你知道了你該干什么?這個事情的生命周期,打交道的對象,生存的環境,這里面有一個系統策劃。第三個能力是規劃有了,目標明確了,就要有整合資源的能力。資源也有了,接下來就是操作的問題。第四個能力是制度設計能力。任何事情要做,絕對不是靠個人去跑,執行力多么強。你是要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讓各方的力量整合起來。第五個是溝通合作的能力。任何事情歸根到底是要有共識,沒有共識你就沒有辦法做。其次你要合作。什么叫要合作?就是優勢互補,每個人都要做最合適,最能干好的事情。第六個能力叫應急、應變的能力。因為事情總不會像我們想象得那樣,總是在變化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