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來自愛德基金會,我在基金會工作了十年,前面九年在從事各種各樣基金會的項目工作,對有宗教背景的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來從事慈善事業,我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每次當我有機會跟別人交流的時候,站在臺上講的時候,我覺得無從談起,因為太多了。特別是每次給別人介紹基金會項目的時候,我覺得特別為難,別人問你們愛德基金會做什么,我會發現,我如果想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的話,要么把別人講睡著了,要么別人聽了半天以后,我自己都覺得沒話可講了。
愛德基金會做慈善事業的感悟,我自己特別關注的兩個問題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愛德基金會雖然已經成立了26年,1985年成立的機構,但是知道愛德基金會的人不是很多,只是近幾年,我們加大了宣傳的力度,也開始了國內的籌款工作,之前我們跟海外機構聯系多一些,雖然做了很多事,但是沒有機會說。
其實,我覺得,愛德的工作最值得分享的就是他那么早的時候就那么有遠見的在宗教團體之外,獨立的開始民間組織專門做慈善,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大的創舉,85年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基督教有很深的做慈善工作的傳統,包括社會工作學科領域都是從基督教實踐當中發展起來的,西方的福利制度很多也建立在基督教福利服務的基礎上,包括現在北歐高福利國家,他們很多福利服務都是由基督教界開始做,大家覺得好,政府接手了,但是能夠有勇氣把慈善從宗教團體當中獨立出來是一個創舉,這是一個真正打開教會大門的行動。
基督教是一個入世的宗教,基督教到這個世界是服侍人的,以基督為榜樣,但是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認可這種思想,愛德基金會丁光訓董事長培訓思想,他更加強調愛,我們一直覺得,這個提法的提出,使基督徒在服務上更加團體,這也是各個不同的宗教得到團結的根由。
基督徒要在世做光做鹽,做光要照在人前才能看見,但是很多的信徒認為,基督徒主要的使命是服侍神、傳福音,我們將來要到天國,但是慈善事業更多是講了一個非歧視性,更多關注現世的名聲,所以有很多人不明白基督徒到底為什么為社會服務,覺得不是他本來的一個職責,但是實際上,基督教整個歷史當中可以看出服務是基督徒必行的責任之一,也是教會的責任之一。
我們的大主教丁光訓把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20多年來的工作,就是這樣一個哲學思想的突破。
為什么我覺得也是一個打開了教會大門的行為呢?首先非歧視性的原則,因為作為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基督教的服務才有機會走上一個更廣闊的平臺,所以,更廣泛的接觸到社會,更深入到各種各樣的人群當中去,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基督教社會服務才能做得更加專業化,所以專業化是另外一個方面的挑戰。
早期做項目工作的時候,曾經接觸一些基層教會,大家都有非常高的服務熱忱,按照財務記錄做得不規范,他們說我們是清白的,我們的清白上帝都看在眼里,但是越來越走向社會的基督教服務來說,你必須有專業的服務、專業的態度才能繼續下去。
我們做了20多年,從傳統型到創新型的項目做了不少,每年有幾十到上百個項目在運行,從大到小,如果分類的話,有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老人、孩子、殘疾人,醫療衛生和艾滋病防治,最近幾年開始嘗試,自己也辦養老服務機構,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留守兒童,助學助孤,包括信仰間的對話和交流,我們在河南艾滋病項目當中,聯合五大宗教共同實施這個項目,不同的宗教是因為信仰而分隔,是因為服務和聯系,2009年,我們和江蘇省教會一起開設了愛心公益基金。
我的專業新方面深有感受,從基督徒的熱情來說,對我們服務有特別強的支撐和幫助。在圣經里面有這樣的故事,有一個盲人走出來,靠近耶穌,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因為耶穌治愈了很多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盲人要耶穌為他治療盲眼,但是耶穌的反應說你要我做什么,這是一個態度,這是耶穌的服務態度,這一點給了我們立場,服務立足點,你不是讓別人求你為他做什么的,而是你在為別人服務。
我們在發展當中,因為這樣的立足點,能夠很早接受這個理念,當你把自己的位置放正的時候, 你就可以在這個社區當中立足,可以和你服務的人群共識,人是社會的管家,不是社會的主人。對于環境的關注是我們永久的目標,不光在社區發展的任何階段,我們不會為了物質利益去做。
但是我們不能只依靠宗教熱情,比如針對殘疾人,耶穌通過神跡治愈了很多殘疾人和病人,麻風病人、盲人能夠好起來、癱瘓的人能夠走路,但是我們不能舍棄專業性純粹相信這個奇跡,中國多少代聾人都在語訓的教育環境里成長,周婷婷只是一個個案,有多少人思考聾人的第一語言是什么?有多少人關注聯合國兒童公約當中說的每一個兒童都有按照他的第一語言接受教育的權利,做慈善不光是一個救濟,如果只是在救濟的階段,永遠沒有好的發展。
聾人雙語教育,第一次在中國介紹,以他的手語為第一語言。我覺得每一項工作里面都包含了開放性和專業性的思考在里面。
最后我想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第一,有宗教背景或者宗教團體發起的組織,成為獨立的組織進入慈善事業和發展事業的時候,我們隨著這個歷史的發展,我們在多長時間內還保留著宗教的印記?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宗教的印記?我們的宗教還在什么樣的層面上體現出來。這個問題我們要權衡。
第二是專業性的問題,靈山有特別強烈的關注點是青年,這個很好,但是大多數宗教背景的機構做得很雜,各個領域都有,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源動力出于愛,對有需要人的關愛,這樣的話,哪里需要愛,哪里就有我們,那我們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因為這樣對你的專業性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果你能挺過專業化的一關,那你會成為一個有豐富性、又具有多渠道工作的一個非常豐富的機構,但是如果你挺不過去的話,將會永遠停留在一個非常初級的水平,所以我們走專業化的道路,我們瞄準了某一個人群、某一個方向,我專攻這塊領域呢?還是仍然以我們的大愛去關注所有有需要的人。這也是我們思考的方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