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迅,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研究部主任
我服務于一個公募基金會,在當下的情況下,所謂的公募基金會一般來說總是與官方背景有關系。而我下面講的都是指這一類組織,不是特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這是要說明的。原來我報的題目是“官方背景的罪與罰”,這個題目大了一些,而且比較消極,但為了在這種場合下可能更有積極的思維,有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進行批判,所以就稍微改了一下題,通過改動來回應一下這兩天聽的觀點與發言。
我的基本觀點是:有官方背景的公募基金會,應該對自身做出調整,從原來的單純的拾遺補缺功能向服務公眾有一些轉變。
上個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前幾年是公募基金會的興盛時期,那時候有幾家公募基金會和官方背景的組織在包打天下,很熱鬧,這類組織都無一例外地奉行這樣的原則和策略:向社會募集款項,協助政府解決政府公共財政不足的問題,在教育、扶貧等領域內扶助弱勢群體。這是通常很流行的做法,這種做法是拾遺補缺。被很多組織定位為自身的功能,拾遺補缺這種定位確確實實是高舉著協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大旗,在體制內正式組織,獨立深入制度空間內,并尋找公共空間,并且定義了自身的活動空間。拾遺補缺的定位使官辦組織找到了向社會募集捐款的根據,它是如此的有用和有效,以致于慢慢從權宜之計變成一種慣例,甚至成為制度固定下來,這種拾遺補缺的功能被基金會當成最優先戰略選擇。
但是隨著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增長,官辦基金會資助的領域越來越被政府所接受,資助需求在萎縮。另外一方面,隨著市場機制的形成,有實力的公益組織不斷進入公益領域,公益領域的競爭在不斷加劇,官辦組織的競爭力在相對削弱。越來越多的競爭使得拾遺補缺活動空間縮小,這是必須面對的困境。
實際上在我看來拾遺補缺這種功能沒有什么不好,是這些組織應該做的,但是“應該做”不能當作單一的,或者是特別重要的功能,應該尋找一些其他的功能補進去,這樣對組織的自我更新也是有意義的。
另一方面,這幾年有官方背景的公益組織實力不斷地增長,他們有相當的實力,因此理所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除了輔助性、補充性社會功能外,應該有更大的擔當,應該創造新的活動空間。一般官辦組織的優勢在于面廣、地域寬、工作網絡廣泛,另外,它也有積累下來成型的項目品牌,這些東西都為官方公募基金會發揮更多作用提供了基礎??赡芎头枪蓟饡绕饋?,最重要的基礎是在于“公募”兩個字,可以面向更多的公眾。但是公募基金會如果真的放下身段,謙卑地服務公眾,可能會有更多的用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