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由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成都市民政局、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成都社會組織黨建研究學會、成都市錦江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成都社會組織學院聯合主辦、多家合作單位及媒體支持的“如何終相見·社區基金會從0到1實現空間探尋——第三屆成都603社區基金會研討會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成都峰會”在成都順利舉行。
“我們非常強調的是在社區建設和社區營造過程中社區資源的動員,但是談到資源,社區基金會所蘊含的意義并不是要多么的有錢,而是從資源的屬性方面來理解社區基金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苯裉炫c你分享的是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副院長胡小軍老師的演講——《從“概念”到“行動”——社區基金會發展路徑探析》。
胡小軍,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副院長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主辦方邀請參加這次會議。我想說的是其實站在臺上誠惶誠恐,因為自己研究的實踐遠遠跟不上我們當前的政策和實踐發展的趨勢。談到社區基金會這樣一個議題,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從概念到行動,談一談從2011年的時候參與社區基金會的一些實踐和思考,因為我自己曾經有幸擔任一個社區基金會的秘書長,也做了將近四年多的時間。所以主辦方邀請的時候覺得心里又不是那么慌,因為自己干過一點。前面兩位老師講得非常有啟發,今天我有20分鐘的時間來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為什么需要社區基金會;第二,社區基金會到底能做什么;第三,怎么樣來推動社區基金會的發展。談談我粗淺的理解。
一、為什么需要社區基金會
第一個方面,為什么需要社區基金會。我主要是從三個維度來觀察和理解。
第一個維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其中又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而在基層當中又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早在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央和國務院就發了一個關于社區治理的意見,其中特別強調引導慈善的捐贈到基層和推動社區基金會的發展。這表示在當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打造過程中,社區治理正在成為國家治理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維度,很多老師正在研究城市社區治理問題,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異質性”。城市中人的差異性和大規模的人口相結合就表現出了非常強的社會群體的形成和分化。城市社會的異質性在空間層面上又會表現為社區的異質性,就是一個社區的內部存在諸多的差異,也表現為社區和社區之間的巨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面對社區需求的多元化與分層化,服務供給的機制如何進行改革和設計?此外,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以政區為特征的資源配置機制是不是能夠很好回應?
第三個維度,我想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在《慈善法》實施之后,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民間公益自下而上的發展非常迅速。其實,中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從起源來看,是這些組織在社區層面參與的工作,如參與式社區發展等,我們是有著優良傳統的。另外,從本土基金會崛起的角度來講,2008年至今,過去十年里,可以看到的是基金會在整個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是承擔著一個引擎的作用,這就讓我們有了另外一個想象:我們現在強調的是社區公益生態的打造,那么社區的基金會在社區公益生態營造中是否也能夠發揮這樣的引擎作用?在這里,我想用一張圖來表示。
首先,我們非常強調的是在社區建設和社區營造過程中社區資源的動員,但是談到資源,社區基金會所蘊含的意義并不是要多么的有錢,而是從資源的屬性角度來理解社區基金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知道投入社區建設,包括成都在內,我們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以及各種各樣的資金是在逐漸加大的一個趨勢。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么還需要社區資源?我經常用剛性和活性這兩個特性來形容資源。毫無疑問,政府從外部投入到社區的資源,他是剛性的資源。
但是社區的建設和發展,剛才我談到社區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特別是在一個高度異質化的社區里,這種特征特別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活性的資源能夠快速、靈活地回應社區多元化的需求,同時活性的資源也能夠回應戰略性的需求。比如剛才賈西津老師談到的社區藝術,社區青少年對美的追求,這些長遠的戰略需求,依靠剛性的資源是很難回應的。因為無論是政府的資源還是外部其他的資源投入都具有短期性、階段性,需要立竿見影,但是涉及到社區長遠的、個性化的需求,需要活性的資源。而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社區基金會基于本土的社區資源的動員,其資源是具有活性的資源。
其次,社區基金會可以承擔社區合作的媒介,我更樂意稱之為慈善的樞紐。我們社區建設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其中社會資本下滑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社區社會資本的構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在一個高異質化的社區里面,是我們人和人之間的連接。那么在這種狀況下,社區基金會作為一個社區合作的媒介,通過搭建社區慈善資源的一個平臺,同時通過資助,社區基金會一方連著捐贈方,一方連著需求方,其實在這個當中可以重建人和人之間、人和機構、社區中不同機構之間的關系。從外部來講社區基金會本質上也是一個引進外部慈善資源的平臺,包括外部的優秀專業的慈善項目、慈善組織進入到我們的社區里面來為我們本地的社區居民提供服務。
第三,社區建設的所有的內涵在于社區領導力的提升。坦率講,缺乏社區內生動力、缺乏社區自主參與的社區營造或者社區建設是負擔極重的社會建設。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社區如何進行培育,我想這也是社區基金會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稱之為公益的引擎。不管在兩辦的文件還是各級黨委政府一系列的文件當中都強調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而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需要的資源一定是活性的資源,政府的財政是很難直接培育的,因為他們不會寫項目計劃書,他們也不能去應對那么一套比較復雜的申請的流程,他們的生長和發育需要的是活性的資源、長期的陪伴。而扎根我們社區基金會是可以承擔這種作用的。
另一方面,最為重要的社區基金的資助我認為是推動社區的自助和互助的服務體系的形成,沒有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所以,社區基金會可以拿出很多錢來購買專業的社工機構的服務,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社區基金會通過資源的引導來培育社區形成自助和互助服務的體系,培養社區的居民形成一種社區的公共精神。
二、社區基金會到底能做什么?
第二個方面,社區基金會到底能做什么?也是從三個緯度跟大家分享。無論是社區基金會作為一家社會組織,從發展的演變和歷程來看,第一個是慈善救助,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社會群體在分化,我們既有非常高端的社區,但也有老舊非常貧困的社區,針對不同的社區的特點我想慈善的救助可能是一個授人以魚,另外一個方面,越來越強調的是發展賦能,也就是授人以漁。第三個就是社區營造,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營造是一個綜合的進程,是一個需要動員、協調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過程,并且社區的營造一定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在這三個方面都是社區基金會可為的地方。
如果用一個更具體的社區基金會的運行機制來思考社區基金會能做什么的話。毫無疑問它首先是一個接收社會捐贈的平臺,在這個捐贈的體系里既有來自于政府的培育扶持資金,或者甚至是提供注冊資金,也有來自于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居民捐贈的資金。在橫向方面社區基金會應該和社區的兩委以及社區其他的組織形成緊密的協作關系。
從它的下端來說,社區基金會更多是一個資助型的基金會,它資助的是我們社區里面各類的組織和群體。第一面對居民,為他們提供直接的幫扶救助,另一方面社區基金會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委托或者資助的方式提供專業的社會服務。同時它還可以重點資助我們社區的自組織。社區自組織所提供的服務主要是一種自助或者互助的服務,那么還有一種它可以投資,如果這個社區里面缺乏老人的專業服務、文化的專業服務,它還可以投資,以社會企業的方式來提供這種服務。
三、怎樣推動社區基金會的發展
最后我想說的是怎么樣推動社區基金會的發展。社區基金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需要和政府、社會及“市場”形成戰略契合,如果能夠達到這些契合的話,包括社區基金會的發展一定會迎來一個新的空間。如何來推動呢?在深圳、上海,我們看到最重要的力量是來自于地方政府。不是說政府不可以推動社區基金會的發展,但是我想政府要有長遠的眼光,剛開始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可能是占據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不是永遠占據主導型的角色,而他的作用是逐漸縮小的,而我們社區層面的作用逐漸是在加強的。
社區基金會的發展需要三個體系的構建,這三個體系的構建應該是同步的。第一個是捐贈體系,第二個叫服務體系,第三是組織體系。在捐贈體系方面又有三個非常重要的點,第一個方面,在建立捐贈體系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重分析社區基金會所在社區的資源稟賦。而這個不僅僅是社區居民的資源,也包括這個社區所在的轄區內的企業、學校、事業單位、機關等多元的資源。
另外一個方面,我想雖然很難,但是非常需要探索和突破,就是構建永久性的捐贈資金。依靠永久性捐贈資金的收益、投資保值增值來開展我們的社區的活動。同仁們,社區基金會的價值在于更長遠地來回應這個社區戰略性的需求。那么在資源的層面上要避免朝不保夕的狀況。在慈善法實施之后,為新的慈善捐贈帶來了突破,包括股權的捐贈,包括未來可能是房屋捐贈,一個社區基金會沒有多少現金,但是在成都有十套房聽起來也是很厲害的,成為他永久性的捐贈資產。在服務體系構建方面,特別強調的是核心應該推動社區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時社區基金會應該頗具服務精神。在組織體系方面我更樂意對政府層面而言,對地方街道、區級政府而言,首先要尊重社區基金會的屬性和特征,其本質是一個社會組織,應該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我想這是我們社會組織本身的內在和屬性和特征,我們要尊重這種屬性和特征。第二個方面毫無疑問社區基金會需要建立良好的內部治理的規則和架構。
第三,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在三社聯動的背景下來思考社區基金會在社區營造中的定位。但是社區基金會不是萬能的,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我們大力提倡社區基金會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實踐者或是決策者,依然要大力加強社區治理體制改革,要以極大的勇氣、智慧去破解長期制約社區有效治理的深層次問題,而社區基金會只是在發揮一個社會組織應該發揮的作用,其有所為、有所不為。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社會建設最重要的是人,這些人是什么?我更樂意叫做社會創新家。這些社會創新家具有什么特質?具有社會創新的勇氣和熱情,具有專業的精神,具有合作的能力。那這些社會創新家在哪里?我想就是在座的諸位,可能是政府官員、可能是社區書記,可能是社會組織從業者,可能是大學老師,可能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而社會建設的意義在我看來就是讓這些社會創新家有一個自我成長發展,一個支持性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成都正在做這樣的事情。
對于成都未來的發展,我從一個外來者的角度寄予很高的期待,也希望看到我們成都的探索和實踐能夠引領中國社區營造和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謝謝大家!
從“概念”到——社區基金會發
從“概念”到“行動”
——社區基金會發展路徑探析
——社區基金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