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

      黎宇琳:面對復雜環境,基金會除了善心與激情還需要什么?
      2020年02月21日

      5de2193b4f262.png

      ▲“公益資本論”創始人黎宇琳




      就在“雙11”大家買買買的時候,香港的動亂又進一步升級,各種的謠言滿天飛,我們很尊敬的學者秦暉教授那時就在香港中文大學,他發了一條朋友圈:

       
      “校區整個被圍,各出入口時有沖突,出入困難是真。校內一切停擺,超市無貨食堂關門生活諸多不便,但安全無礙,雖人已很少,但到處走動即使晚間也無問題。什么被堵在宿舍內,哪有此事?”

      今日的世界出了很多問題,我們的社會面臨著各種危機和挑戰,公益慈善行業也不能幸免。去年“米兔運動”令人記憶猶新,原本就脆弱的行業共識,在米兔過后已蕩然無存。更重要的是,像米兔這樣的事情在發生前毫無征兆,這個行業也沒法按照過往的經驗應對背后的挑戰,就更不必說政治形勢的改變與經濟下行對這個行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就像寶潔公司CEO羅伯特·麥克唐納所說:這是一個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復雜的(complexity)和模糊的(ambiguity)——VUCA的世界。




      自2004年頒布《基金會管理條例》以來,基金會就一直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己任,基金會聯絡、并重組著社會的肌理,2008-2018年是我國基金會行業快速發展的十年,這個行業有過高光時刻,也經歷了不少挫折。

      2018年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的主題是“拾年”,這個行業對過去并不太成功的十年作了很多的反思與總結,但新的出路在哪里,卻依然讓很多從業者感到彷徨。就我的觀感,2019年,是基金會行業主動開始適應“新時代”的第一年,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堅守初心,共謀發展”,筆者的理解,這是希望重新凝聚共識,找到基金會行業在新形勢下的主體地位。




      但想要在VUCA世界里找到主體地位是很不容易的。云南大學教授關凱在最新出版的《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版)里寫道:

       
      人們通常對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懷有一種缺乏耐心的看法,總是希望畢其功于一役。但是,一切創新的核心在于人與知識的互動,想在一個復雜系統內推動和實現變革,不對學習進行投資,不發現、培養學習型的人才是不行的。

      關凱教授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僅有善心與激情是不夠的,需要更多反思性的知識建構和實踐經驗的分享。




      這些年,基金會行業熱衷于談論宏大議題,但往往忽視了一點——基金會的本職工作是推動社會創新,而更踏實、更接地氣的創新是在宏大議題之下的細節上發生的。




      “公益資本論”觀察到,不少基金會已經開始以積極的心態著手應對復雜環境,他們不再寄希望于在短期改變“大環境”,而轉向更為務實地經營自己的“小環境”,他們嘗試著去擁抱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從細節開始創新,并從中尋找推動系統性社會變革的新機會。




      但是,我們依然要提三個問題:


      No.1

      理念都很好,誰能真做到?


      “規?;笔墙昊饡袠I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2016年11月,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發表演講,稱“公益創新只做小而美,不求規?;?,就會成為自我陶醉的花拳繡腿”。這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行業爭論,反對者認為,規?;澈蟮牧炕己梭w系與公益本身的價值導向有所背離。




      就在最近,徐永光對這一的批評又有了新回應:“如果存在公益機構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的情況,迷失方向不是市場化本身帶來的,而是公益機構自己沒有守住初心。公益社會化是目標,公益市場化是通向這個目標的一條正確道路?!?/span>




      南都對基金會行業的一大貢獻是,他們敢于提出重要的議題——規?;褪且粋€重要的議題,公益機構的效能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張力是不應該回避的——盡管南都也不總是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但這種不怕挨批,堅持推動行業變革決心與勇氣是難能可貴的。同時,南都也不光是“挖坑”,他們自己也跳坑、填坑。




      今年5月,南都公益基金會旗下的“好公益平臺”啟動了籌備已久的“規?;瘜W院”, 一方面,他們挖掘有潛力進行規?;墓骓椖?,提供資金支持、能力培訓;另一方面,他們簽約了各省市地區樞紐合作基地近40家,并組織多場路演、線下推介,拉近品牌公益項目與一線NGO的距離。




      我的存疑的是,作為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規?;哪芰κ强梢员慌嘤柍鰜淼膯??一位學者說,這聽起來有點像“用計劃經濟的方式來培育市場經濟”。但話說回來,這樣做也未必不可行,我們的市場經濟不就是計劃出來的嗎?
       
      關于效果,我們應該去問問被服務的公益機構。




      在“女童保護”負責人孫雪梅看來,好公益平臺對公益機構最重要的作用,是搭建資源對接的平臺,尤其是為品牌項目對接地方執行團隊、樞紐機構、政府資源,以幫助機構在更多地方復制他們的產品?!八麄兘o我們非定向的行政資金支持,以及培訓學習的支持,這也確實是我們需要的?!?/span>




      目前,“女童保護”的兒童防性侵課程正處于快速規?;倪^程中,截至2019年4月底,“女童保護”面對面授課在全國各地累計簽約298個地方團隊,覆蓋兒童已超過293萬人,單是去年一年,就有超過了82萬兒童得到“女童保護”的服務。




      “女童保護”的快速發展證明,至少有一部分非個性化訂制的公益產品是能規模量產的。但是,孫雪梅對快速規?;泊嬗袘n慮,她說:“一定要產品基礎打牢了再規?;?。否則,規?;瘯铀俦罎??!?/span>


      No.2

      基金會行業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嗎?


      知名學者資先生所著的《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的演變》是許多人了解美國基金會的案頭書,這本書經歷的多個版本,第一版叫《散財之道》,第二版叫《財富的歸宿》,在2014年的時候,84歲高齡的資先生再赴美國考察,這才有了這本于2016年再版的《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的演變》,這一版新加入了后來廣為人知的“共益企業”等的新內容。




      2017年,資先生所在的樂平公益基金會引進并出版了《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版)。這本半學術、半新聞刊物創刊于2003年,在過去十五年里卓有成效地推動了一線社會企業家領導力的發展。社會創新領域大部分的重要實踐真知與概念,比如設計思維、集合影響力、規?;窂降茸h題都是在《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首次或總結性提出。




      目前,樂平正以《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版)為支點,一方面系統化地引進全球社會創新領域的實踐成果,一方面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創新知識體系。(我有幸加入到這個項目中,并因此接觸到了很多國際社會創新的前沿知識,這對我做報道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觀察到,樂平在過去幾年間進行了很大的戰略轉型。在2002-2013年間,通過綜合性投資,連續了創辦富平家政、富平小額信貸、千千樹和富平創源等多家社會企業;至2013年左右,樂平開始轉向構建東亞社會創新的知識體系和跨界社區,不僅引進了《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等知識性的產品,還引入了“共益企業”、“SVP”、“解困式報道”等一系列新概念。


      屏幕快照 2020-02-21 上午11.26.05.png



      樂平的行動策略有點像下圍棋,前期花很長時間去布局,在布局沒成型之前,外人不太容易看得出項目與項目之間的呼應。但樂平現在的挑戰是,在布局基本完成之后,就得把分散創新的項目連成彼此呼應的生態圈,如同棋到中盤,這一階段是非??简瀾鸲妨Φ摹獦菲揭步o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坑——如何把每一個項目做出影響力,并使之具有靈活性與延展性,樂平依然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No.3

      大基金會能不能更有擔當?


      徐永光在最近一篇文章里寫道:基金會在美國每年為公益行業提供13%的資金來源,而中國的基金會占有了公益行業90%的捐款;美國的基金會是“撒錢”的,中國的基金會是“吸金”的;美國操作型基金會占比只有百分之四點三,但在中國占比99%。




      業界流傳著一個段子:中國的基金會沒有基金。這聽上去像是一個玩笑話,但卻是大部分基金會的日常。因為沒有基金,所以得花大力氣去籌款,想要籌款,就會被捐贈者、尤其是大額捐贈者的意志所左右,所謂基金會主體地位不強,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不足,根源就是在此。




      當然,有實力的基金會是有的,比如說,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騰訊的99公益日通過搭建平臺,打破了公募與非公募基金會的邊界,放大了公益組織的籌款能力,稱得上是基金會行業近年來一個重要的創新。




      但騰訊公益的問題是,他們延續了騰訊公司一貫的產品思維,即主打自己最有優勢“資源+流量”,這在99公益日剛上線的前幾年大大激發了公益機構的積極性,但也引發了“套捐”等沖擊行業倫理等現象,而在進入第四、第五年后,99公益日也有些增長乏力,看上去,“資源+流量”所帶來的確定性紅利已經快要用盡了。


      640.png


      ▲騰訊“99公益日”歷年數據(2015~2019年)

      一組可供參照的數據是:水滴公司旗下產品“水滴籌”,從2016年6月上線以來,截至2019年10月,僅3年多的時間,水滴籌已累計籌到超過235億元的醫療費;而策動了五屆99公益日、有上萬家社會組織進駐的騰訊公益平臺,截至2019年11月,平臺籌款總額為76.6億元。




      (有人說水滴籌是個人求助,不算公益捐贈,但是,人民群眾只要解決問題,他們并不在乎是哪個部門做的。




      目前,騰訊將自己定位為公益慈善領域的“工具箱、連接器、生態共建者”,并喊出了“科技向善”的口號,但是,如何向善?如何做好“公益生態共建者”?這考驗著騰訊對未來世界的洞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能力引導大眾的基金會應該將其能量轉化成更根本的東西,重新設計社會的系統和構造,賦權更多人。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微博
      大胆西西裸体美女人体_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_FREEHDXXXXMOVIE_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内射

        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