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7年會在成都川投國際酒店舉行。本次年會是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轉型升級為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后的首屆公益盛會,也是基金會論壇的第九屆年會。為期兩天的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基金會和公益事業發展的571家機構的918名嘉賓與會。其中,基金會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長和秘書長蒞臨現場。以下為主題演講環節,圍繞“我”理解和實踐的新價值新生態,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的演講實錄: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的發言,僅代表我個人,不代表我們機構。
非公募基金會論壇已經舉辦了八屆了,影響力越來越大。今年改為基金會論壇之后,外延越來越廣闊。作為公募基金會的代表,我們也有機會來參會,來學習,這是一件很榮幸的事。組委會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圍繞新價值新生態講講自己的實踐和體會,講點什么呢?那就講一講我對行業的一些認識,談一談我們所做的一些探索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名”不符“實”: 基金會沒有基金
大家知道,注冊一個全國共募基金會,啟動資金不能低于800萬,注冊一個地方性公募基金會,啟動資金不能低于400萬,注冊一個非公募基金會,啟動資金不能低于200萬。據傳,這個門檻可能還會要提高?;饡淖再Y金在每年年檢時還不能減少,所以也不敢完全投入使用。同時還規定,公募基金會當年所募得的善款,第二年必須支出70%。也就是說,基金會基本上沒有積累,形象一點說,就像大熊掰棒子,一手進一手出。這樣,大部分基金會一直處于沒有基金的狀態。
如果有人來求助,我們只好說,好吧,我們試著為你去公募,能否募到心里也沒數。大家說,這能叫“基金會”嗎?中國的基金會,包括大部分國字號基金會都沒有足夠的基金,與“基金會”這個響亮的名字比起來,只能說是“名”不符“實”。
“名”不符“實”: 圈里圈外,冰火兩重天
前些天,公益圈“兩光”之爭炒得如火如荼,朋友圈里轉發,評論熱火朝天,“向左”還是“向右”?“利己”還是“利他”?圈子里的人們都很興奮,圈子外又是一種什么情況呢?
九月份,我和央視《社區英雄》欄目的吳卉導演來杭州,見到新湖集團的葉總,談及公益,葉總十分坦誠地說,“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對公益行業的印象,隱隱約約有三個標志性的事情,一是‘希望工程’,二是‘郭美美’,三是陳光標?!?/strong>我的天吶,這就是中國公益?這就是一個局外人,一個企業高管對中國公益的印象。
來成都前兩天,我和辦公室的小伙伴聊天,問他們有沒有看過《公益向左,商業向右》,問他們知不知道兩光之爭?居然有一半的人搖搖頭說不清楚,不知道。我問為什么,他們說自己的朋友圈里沒有大V,沒有公益大伽。俗話說,墻內開花墻外香。然而,中國公益,墻內花開,墻外有所不知。墻內也是知之甚少。然而,墻內聞到花香的人大多是自娛自樂自嗨。
公益的熱,只是在一個一個小圈子里熱,在一個一個小群里熱,也就是說,公益名義上的虛火與實質上的影響力相去甚遠,名不符實。所以,無論是公益大伽大V,還是公益新勢力,我們都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公益還只是處于發育階段、初級階段,沒有必要動不動就提出“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大口號。
有名無實:公益評獎徒有虛名
這些年來,公益慈善界有各種各樣的評獎,“中華慈善獎”、“CCtv慈善人物”、“責任中國”、“安平獎”、“中國好項目”、“中國好公益”……據我所知,這些各式各樣的評獎大多數只是發一個獎杯,一張證書,并沒有實實在在的獎金,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有豐厚的資金,國家科學獎有好幾百萬,過去我在聯想工作時,優秀員工能獲得公司股票,或現金獎勵,或獎勵出國旅行。
那為什么公益獎勵就沒有獎金呢?是因為公益人只是要面子好虛榮,不喜歡銅臭味,還是怕社會上的人說閑話呢?我希望,以后的公益大獎有名也有實。不僅要獎勵機構,而且還要獎勵個人。今年99公益日,我們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就是為合作的NGO資助配比人員工資。央視十二頻道《社區英雄》欄目是為數不多的有名有實的公益節目。這個節目開播五年多來,有七十多個草根公益組織參與PK,優勝者可以獲得30萬的獎勵,另一方也能得到10萬元的公益金。在徐永光老師和南都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央視和我們幾家基金會一起發起成立了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英雄基金”,將來還要成立英雄社區基金會,專門支持、資助社區/草根NGO。
今天,在這兒插播一個小廣告,第六季《社區英雄》已經開始招募,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與。
實實在在:征收管理費與從業者待遇
收不收管理費?收多少管理費?是基金會經常會碰到的問題。
有的基金會號稱“零管理費”,這實際上是對行業規則的破壞,是不負責的。公益有成本,團隊要生存,機構要發展,行業要發展,我們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收取管理費。基金會,公益組織其實就是社會公益服務的中介機構。我們根據自己的使命與宗旨,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益產品和服務。體現我們的價值,就需要被認可,就需要被承認。因此,為了團隊生存,為了機構發展,我們必須根據政策規定,名正言順地收取管理費,不必要羞羞答答。
還有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從業人員的工資福利。我在不同場合都說過,基金會工作人員,NGO專職人員,我們都不是慈善家,我們只是以公益為職業的從業者。我們要生存,我們要更專業更安心地從事公益工作,就必須要有穩定的工資,體面的工資,才能快樂有效的工作。
做公益,不只是學雷鋒、做好人好事,不圖報酬。公益從業者也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還要買房買車……如果我們自身都朝不保夕,如何能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怎么能讓捐贈能人放心,怎么能讓受助人安心?當我們自身都快要成為被救助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公益理想也就要破滅了。
給大家看一看“2017年最新中國小康家庭年收入標準”大家可以對號入座,我們究竟是小康家庭還是貧困家庭?
如果說,你小康了,我會為你高興,再接再勵;如果說你還在貧困線下,說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們一起加油!我們職業,我們專業,我們有價值,我們需要被認可,我們要體面的收入。我們追求價值導向和行業平等。
窮酸不應該是公益從業者的代名詞。當有一天,中國公益行業從業者的收入不再低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當公益行業的高管(我們說的“公益職業經理人”)的收入能夠和其他行業的高管/職業經理人一樣,平起平坐的時候,我堅信,到那個時候,中國公益將是人才輩出、百花齊放的最佳時期。
講了這么多,大多是我本人對行業的一些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所看到的,可能相對消極面比較多,這只是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看法,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原諒。
做名符其實的資助型基金會
1、向資助型基金會轉型
1)請ABC做咨詢:
部門與崗位設置;
薪酬與績效管理。
2)全員KPI考核:
提職提薪看能力不看資歷;
憑業績不憑關系。
3)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
誠信、品牌是基金會的生命線。
4)保值增值:
安全穩??;
爭取高回報;
基金會保值增值是一種擔當;
資金閑置是一種浪費。
5)“我是一個生意人”:
生意、市場化是什么?;
不是投機取巧,以次充好;
不是弄虛作假,偷工減料;
不是相互欺詐,招遙撞騙。
真正的生意和市場,應該是:
誠實守信,公平競爭;
平等互利、合作共贏;
優質的產品、優質的服務;
優質優價、優勝劣汰;
高性價比、高投入產出比;
商業如此,公益也應該如此:
誠信、公平、合作、共贏。
6)基金會也有“天條”:
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工薪保密;
不隱瞞重大事故;
堅決反對宗派主義。
7)讓基金會員工共享機構發展的成果:
讓員工與基金會一起成長;
獎勵要及時,實實在在;
處罰要堅決,要有人性化;
要自由必須先自律。
2、向資助型基金會轉型
1)讓基金會擁有基金:
開放理事席位,擴大資本金;
投資理財,保值增值;
管理費積累;
定向募集非定向善款。
2)走出去,請進來,提升現有人員;
漲工薪,提職務,留住優秀人才;
給舞臺,給機會,不拘一格招人才。
3)轉型做資助型基金會:
與NGO共同成長;
推動行業基礎建設。
3、我們的愿景
做有公信力、有高效率、有生命力的名符其實的基金會;
做純粹的,專業的,體面的、快樂的實至名歸的公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