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

      康曉光:在變化的慈善生態系統中,如何做一個好基金會?
      2020年12月04日 作者:康曉光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0.46.png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

       要點速讀 


      1、互聯網公募平臺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基金會的影響非常大?;饡罴兇獾墓δ?,也就是資金的匯聚和再分配的功能,正在受到互聯網公募平臺嚴重的侵蝕。


      2、慈善部門應該做的是聯合起來,自覺地、主動地塑造慈善資金配置機制,讓互聯網籌款平臺成為服務于慈善事業的、開放的、透明的、公平的、負責任的、聯結公民、企業、慈善組織、受益者的資金配置平臺。在此條件下,尋求慈善與平臺運營主體的雙贏。


      3、對于慈善和公益的理解,我主張用“利他”來定義,而不用“公共性”。公共性相對比較狹窄,它只是利他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講西方法學意義上的公共性,那傳統慈善的很多東西,如同事、鄰里、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助,就都被人為地排除在慈善之外了。


      4、用“慈善生態系統”的框架來觀察和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在現代社會中,慈善的功能是由整個慈善生態系統來承擔的,每一個組織和個體都是在慈善系統中來發揮作用的。所以,我們要有整體觀,用整體觀觀察和思考問題,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以下是講話正文


      非常感謝本次年會的主辦方?;饡搲陼宦纷哌^來,已經是第12年了,今年在這么艱難的環境下,還辦了一場持續6天的年會,效果非常好,非常不容易,祝賀!我今天向各位朋友報告的題目是“置身互聯網環境之中,思考基金會的功能和對策”。

       

      十年前,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型基金會都是行動者,并不是我們所理解和認為的是一個資金的配置者。

       

      首先,我想回顧一下十年前我們所理解的基金會及基金會的實際狀況。


      在那時,互聯網雖然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但影響并不深入和全面,不像今天這樣無所不在。所以,十年前最正宗的看法是,基金會在我們今天所談的慈善生態系統中,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分工和合作體系中,承擔著匯聚和再分配資金的功能。我們把基金會看作是慈善資金的配置者,在專業化+分工+合作的體系當中,它實際上是一個匯聚和再分配資金的“中介”環節。因此,我們當時一直在垢病和抨擊大型的公募基金會,因為它們壟斷公募權利,而且籌了錢自己花,根本不給別人。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2.03.png


      實際上,十年前,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型基金會都是行動者,并不是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的那樣是一個資金的配置者。早期的基金會,如中國青基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兒基會等等,都具有非常正宗和強大的官方背景,只有它們能夠拿到公募的權利,也只有它們才能得到國務院特批的稅收減免的優惠。盡管已經出臺了《公益事業捐贈法》,但一般的非營利組織,包括基金會在內,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法律承諾給予慈善組織的稅收優惠,還屬于“特權”,而不是可以普遍享有的“權利”。


      這些大型基金會,在成立時沒有自有資金,所有資金都來自于公募,而且需要用項目進行籌款。他們必須做事情,也就是做項目,用項目去籌款,籌款之后也只能用于自己的項目,也就是自己花,因而也就不能分給別人,也就無法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另外,當時的公益領域并沒有太多可被資助的組織和項目。再者,業務主管單位也不允許。所以,二三十年前成長起來的一些著名的草根組織,基本上依靠如福特基金會、亞洲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支持,大家都是“喝洋奶”長大的。這種現象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這期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互聯網公募平臺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基金會的影響非常大?;饡罴兇獾墓δ?,也就是資源的匯聚和再分配的功能,受到互聯網公募平臺嚴重的侵蝕。

       

      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共募款平臺成為慈善生態系統中進行資金配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并發揮了重大的功能。


      一開始,公募基金會或者說慈善部門,把互聯網當成工具使用,互聯網比較被動地參與公益事業?;镜倪\行模式是:公募基金會把自己的項目放在互聯網上籌款,當時影響比較大的是“新浪微公益”。


      后來有了進一步發展,草根組織把自己的項目掛在公募基金會名下,這樣一來,草根組織的項目和公募基金會的公募權結合起來,再到互聯網上去公募。實際上,這是公募基金會把公募權力與行業分享,草根組織借此用自己的項目直接在互聯網上募款。在這個過程中,資金要經過公募基金會,也會被收取一點管理費,但一般還是比較低的,有的甚至免費。


      整體來說,在這個階段,互聯網都還是一個比較被動的角色。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2.16.png

      事到如今,質變發生了,互聯網公募平臺變成了主導者,一些走在前面的互聯網平臺轉變為公募活動的組織者,在活動的發起、規則制定、組織管理、對各類參與者的甄別,還有對數據資源的壟斷占有方面,都占據著主導性的優勢地位。反過來,無論是大型基金會,還是小型基金會,還是草根組織,都成為了配角,都是被動的參與者。


      互聯網公募平臺擁有主導權,而慈善組織成了跟隨者,“99公益日”最能反映這一問題。我們看到,慈善領域中幾乎所有的組織都在忙著學習騰訊制定的規則,都在研究怎么運用規則分一杯羹,等而下之的,則琢磨怎么鉆空子、投機取巧、從中漁利。我們也已經看到,圍繞著“99公益日”的培訓市場儼然已經形成。


      這些慈善籌款的空間、渠道、運行機制、主體資格,由互聯網平臺創造、管理、主宰。規則的制訂者是企業,而不是慈善組織。可以說,第二部門在給第三部門建章立制,游戲怎么進行、誰有資格參與、資源怎么分配等等,都由公益領域之外的勢力決定。


      互聯網公募平臺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基金會的影響非常大?;饡罴兇獾墓δ?,也就是資金的匯聚和再分配的功能,正在受到互聯網公募平臺嚴重的侵蝕。


      所以,互聯網公募平臺的出現,對公募基金會的沖擊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今天,一個公募基金會如果自己沒有過硬的項目,單純就是一個把錢匯集到自己手中、然后再分配出去的機構,其生存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小,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那些二三十年前起步的大型公募基金會,歪打正著地靠自己的項目籌款、自己花錢,反倒在今天面臨的壓力不是那么大。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2.26.png

      自己有錢的非公募基金會,要么依賴有限的幾個金主,要么有穩定的大捐方,受到互聯網公募平臺的影響倒不是太大,因此可以“自主地”決定做什么。


      此外,公募平臺的存在本身,淡化了基金會和一般社會組織的差異。如果公募權開放了,如果公募的渠道開放了,大家都可以非常便捷地進入這個場域當中,實現組織的募款功能,那么是不是基金會、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其差別就并不那么重要了。



      互聯網對公益的影響,是改變了慈善生態系統所依賴的氣候和土壤,可以說這個變化是非常之大的。

       

      如今,互聯網是整個社會的公共基礎設施,每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的整體運行都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基礎設施之上,所以它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是非常非常深遠的。


      互聯網正在改變慈善生態系統的氣候和土壤,它絕不僅是一個工具而已。當氣候和土壤變化的時候,生態系統也會隨之改變,相應的某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結構位置、應該發揮的功能、各種成長機會,都會發生變化。所以,當土壤和氣候變化的時候,當生態系統發生改變時,每一個物種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這是一個需要基金會思考的重要問題。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5.11.png


      對于中國來說,塑造慈善生態系統的土壤和氣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力量,一個是政治或者說權力,一個是經濟或者說市場。


      十年前我有一篇文章寫“依附式發展的第三部門”,到今天來看,情況絲毫沒有改變,甚至越來越嚴重,第三部門的獨立性越來越弱。


      就基金會的職能和功能來說,就資金的匯集和再分配而言,十年前主要是由政府通過壟斷和控制公募權力來操控。今天不僅權力依然在發揮作用,而且又增加了另一股商業的力量,通過資本的介入來操控慈善資金的配置權力。


      大型互聯網公司所經營的公募平臺,本身的支配權非常大,但由于商業的支配經過“自愿”的包裝,我們的感受不那么強烈,也不那么反感。實際上,當它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甚至占據壟斷地位的時候,你就別無選擇了。這里沒有什么“自愿”可言,你必須接受它給你的一切。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知識界、新聞界會更加警惕商業或資本的力量。而在中國,由于存在一個更大的惡,大家對商業和資本的警惕就降低了,關注它的負面作用的熱情也小了。而且會覺得資本和公益也一樣是受害者。這樣一來,我們就看不清“披著羊皮的狼”,殊不知實際上它也是狼,也需要提高警惕,也需要受到應有的約束或制衡。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那么,在這樣的情景中,慈善部門能做什么?又應該怎么做?我們除了學習、適應、追隨,跟著“騰訊規則”走之外,我們還能做點什么?我的建議是,慈善部門,尤其是基金會,應該聯合起來,自覺地、自動地塑造慈善資金的配置機制,建立一個開放的、透明的、公平的、負責任的,連接公民、企業、慈善組織、受益者的資金配置平臺。我們應該主動地塑造這個機制,讓互聯網公募平臺成為服務于慈善事業的工具,而不是把慈善事業當工具、滿足企業經營者自己的利益。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在這樣的條件下,再去尋求慈善與商業和諧發展,尋求一種“雙贏”的結果,就是慈善與商業的雙贏。目前來看,慈善是受益者,但是受益沒有商業那么多。今后應該成為一個真正雙贏的格局,這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也不是商業贏兩次而慈善滿盤皆輸,或者慈善贏兩次商業滿盤皆輸。真正的雙贏,慈善和商業共同獲得發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5.23.png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基金會要思考自身的問題,首先還是要回到慈善本身。在公益慈善領域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使命。對于慈善和公益的理解,我主張用“利他”來定義,而不用“公共性”。公共性相對比較狹窄,它只是利他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講西方法學意義上的公共性,那傳統慈善的很多東西,如同事、鄰里、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助,就都被人為地排除在慈善之外了。


      這類互助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在發生,對我們的影響甚至超過所謂的正規的慈善組織所做的慈善。實際上,傳統的慈善在今天仍然在發揮作用,用“不確定的多數”之類的概念來閹割慈善,不僅脫離實際,也不符合歷史和文化的傳統。


      同時也要有整體觀。用“慈善生態系統”的框架來觀察和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在現代社會中,慈善的功能是由整個慈善生態系統來承擔的,每一個組織和個體都是在慈善系統中來發揮作用的。所以,我們要有整體觀,用整體觀觀察和思考問題,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要牢記初心和使命。我們來到這個領域,每個人都背負著使命,有自己的價值觀,在每日的工作當中,如何把使命和價值觀落實下去,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相關推薦:

      康曉光:慈善是使人成其為人、使社會成其為社會的崇高事業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5.37.png

      好基金會是慈善生態系統中的合格成員,而慈善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最后,我想講一下什么是“好的基金會”,好基金會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現在大家一談到基金會,首先就想到錢,誰有錢、誰錢多,誰就是好基金會。基金會沒錢肯定不行,但是光有錢也不夠。比如中國青基會,1990年代的支出規模遠遠比不上今天,但今天青基會的影響力和1990年代已經無法相提并論。像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的支出規模每年也就是一個億上下,和現在的國內大基金會動不動幾億、十幾億的年支出相比,肯定是無足輕重,但是,就對中國第三部門的整體影響來說,國內那些大基金會全加起來也比不上它。


      屏幕快照 2020-12-04 下午10.35.50.png


      基金會要產生真正的影響力,除了錢還需要什么?首先,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不是虛的,不是掛在嘴上的,不是貼在墻上的,是真正可以指導行為、所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東西,需要落實到戰略。其次,是戰略,這不是簡單指做什么項目或不做什么項目,最重要的是一些理念、思想、理論、方法論,它們能夠有效地支持價值觀。第三,還要有一套有效的行動工具箱。工具箱中包括資金,但是絕不僅是資金。


      第四,要有外部的合作網絡,因為錢只是基金會做成事情的一種資源,要讓錢發揮作用,除了基金會自身之外,還要儲備各式各樣的合作者,尤其是與一些優秀的合作者形成的高效率的合作關系,基金會必須有能力來維護這樣的網絡。以本次抗疫為例,只有一個好的合作網絡,基金會才能夠在災難來襲的時候,迅速行動起來,并且可以抵御各式各樣的沖擊,否則僅依靠自身力量無法支撐這一切。所以,外部的合作網絡非常重要。


      第五,組織文化。第六,團隊。畢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基金會有好的組織文化,就有一套強有力的無形資產,任何人進入組織后,就等于進入一個熔爐,他會被組織所塑造;而不是換一個人后,組織就面目全非、南轅北撤,那是最可怕的。一個真正強大的組織必須有自己的強勢文化。具備了以上這六點,基金會才會形成自己的影響力,才會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謝謝大家!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微博
      大胆西西裸体美女人体_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_FREEHDXXXXMOVIE_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内射

        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