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謝謝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0年會主辦方。首先,我先談一點我的感想,今年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工作,成功舉辦了這次年會,讓我看到中國公益慈善界后來居上、新老接班基本成功的景象,也讓我這個年紀的“公益老人”感到非常欣慰。我看到你們展現了新的風采,由衷為你們高興、驕傲。我們這代人因為年齡關系退休,是歷史的必然進程,但是你們接班的年輕一代,能把公益事業做得這么好,首先要祝賀你們!
要做好“因勢聚力,協創未來”,我們一定要列議題,一定要學會方法,就是把生態鏈中加上政府,就議題來組織系列對話,共同努力去營造這樣的一個生態。
我特別感受到的是,中國公益慈善經過上一代、我們這一代、還有你們年輕人等幾代人的努力,在短短十幾年內,已經創造了良好的公益生態的基礎,其中一個集中標志就是《慈善法》。我們這代人不敢講《慈善法》,但沒有想到,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央決定要制定《慈善法》,今年還要求全國人大檢查《慈善法》的落實情況。這樣的一個公益生態的基石、最大的宏觀政策環境變化,我們過去從未敢想。
我在民政部做司長時,多年具體負責慈善領域,后來作為民間力量也始終在研究,跟政府之間聯系不斷,非常清楚公益慈善領域大家的努力、智慧和堅持。短短十幾年,我們已經讓中央、社會基本認可我們。
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應對中,大家都在討論民間力量的缺陷,但我們知道,協調體制中也有缺陷,社會整體上其實貢獻巨大。在這個過程中,看到有人多少天都不休息,我流了很多淚,也發現社會發展著實令我們感慨,這就是慈善精神的最佳體現。
這些年來,公益慈善領域面臨各個方面的挑戰,但大家一直在堅持。走到現在這個時候,我們今年來談“因勢聚力,協創未來”,其實談得非常好。我認為不僅基金會,更是以基金會為代表的中國慈善發展力量,已經到了起飛階段,是時候攜手向前了。雖然大家平時說貢獻的人少,找問題的人多,但是不要輕視自己的貢獻,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是行業大進步中的特有現象,自己人看問題,外面人看進步。
要做好“因勢聚力,協創未來”,我們一定要列議題,一定要學會方法,就是把生態鏈中加上政府,就議題來組織系列對話,共同努力去營造這樣的一個生態。
在行業大起飛中,要善于從中華民族自身文化中汲取營養,要真正和國家戰略緊密結合。
除了這個建議,大家在行業大起飛中需要注意什么,我也談幾點看法。第一個是,要善于從中華民族自身文化中汲取營養。用西方的理論來套中國時,包括我們依照一些國際慈善標準來測試,發現中國經常是全世界倒數第二或倒數第一;甚至有些標準,如給陌生人捐款,幾乎是沒有的。這背后都有其原因。新冠疫情之下,為什么那么多人犧牲自我、各種志愿活動如此積極?當我給其他國家做咨詢時,發現他們都做不了,而我們為什么能做成?其實,中華民族有一種強大的內在凝聚力,這就是大善。所以,大家要通過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把現代公益快速地發展起來,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點。
第二點,跟盧邁在開幕論壇中講到的一樣,我們公益慈善要真正和國家戰略緊密結合。我觀察很多國家的政治議題、社會議題,請問有哪一個國家政府進行大規模扶貧?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很多環節有缺陷是正常的,但是有哪個國家政府這么做過?再比如,長江黃河大保護、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光盤行動,這些本來是民間呼吁的議題,都陸續變成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那么,垃圾分類怎么做?廁所革命也怎么做?光盤怎么管?這些都是問題。比如當基層社區要做垃圾分類時,就非常需要社會組織的專業幫助。
當其他國家政府都在談別的問題,沒有國家來倡導這些議題時,我們社會中有些人不太理解,認為政府做這些事好像太不起眼。其實大家知道,這是中國特有的優勢,就像盧邁所說的,要和“十三五”、“十四五”、2035規劃結合起來,善于注意政策上的相關措施。基金會行業在積極動員政府資金方面,還有一大缺陷,不僅有體制機制還有理念的障礙,比如談到從政府那里拿錢就有點不適應。在平常的工作中,我既跟公益慈善領域交談,也到政府那邊談,我認為兩邊不存在什么隔閡,只是都不太了解彼此,都希望有人來對接,但是太缺少中間環節。所以要學會跟政府做好關系,要注意“十四五”和2035規劃,思考怎么結合國家戰略把我們的項目做大。
最后一點是,我們一定要行動,并且善于行動,善于組織創新、更好的項目。比如,在推動長三角慈善一體化的議題時,三省一市慈善會的領導找到我扮演“紅娘”的角色,也從不回避邀請我作為一位專家學者擔任聯席主席、常務主席。政府非常開放,那么我們就要更積極。我建議年會后,在基金會論壇輪值主席的帶領之下,民間積極動起來、跟政府合作。
政府樂見并支持民間創新,長三角的老省長、人大主任等許多領導,都喜歡民間、稱贊民間,但是信息傳達不夠。民間很多機構,比如真愛夢想,都已經在長三角做了不少一體化的努力,我建議找幾個議題點,成立一個民間小組,把大家融合起來。我再扮演好“紅娘”的角色,把你們介紹給政府。
政府在機制上尋求創新,那么,民間行動能不能創新?比如,首先把社會組織數據統計出來,觀察長三角有多少社會組織、公益項目的數量、資金規模、多少人參與、多少有影響力的事件。然后就此再舉辦對話會,我來作為政府和民間跨界的溝通橋梁,大家一起出圈、行動。希望基金會論壇趁著“因勢聚力,協創未來”的勢頭,到明年上半年持續營造聲勢,爭取主動邀請長三角的黨政領導人參與咱們的項目。
長三角慈善一體化逐漸形成后,在粵港澳或其他地區,甚至在湖北、北京,都可以多做一些類似的行動,跟政府主動聯合起來。既能避免很多誤解,我們也能吸取更多的力量。
最后,我提出一個特別倡議。目前能行動的、最成熟的地區是長三角,政府和社會都期待民間有所行動和展開合作,率先走在前面做倡導,然后讓政府再來肯定、支持、融合,攜手共同推動意義深遠的事業。
再次感謝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所有的工作人員,你們做了很有意義的事情,再次向你們致敬,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