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福建正榮公益基金會周秋華:
非常榮幸參加這次會議。90后的我,站在這里非常忐忑。非常感謝論壇和組委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將分享一個簡單的公益故事。我是周秋華,來自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這是我第一份工作。我已經在這個基金會工作兩年了。在這個基金會里,我逐漸地認識到自己,包括我們基金會在這個行業里面到底要做什么。去年,我也逐漸地聚焦于城市社區領域。目前的工作是通過資助方式來接觸更多優秀的社區伙伴,并且從他們身上來學習。
我覺成為項目官員對我來說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因為我不是學社工的,也沒有為公益獻身的高度自覺。但我覺得這份工作慢慢地挑戰了我,讓我想成為更好的項目官員。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的關鍵詞是好奇心。剛進入基金會的時候,我是做基金會綜合管理的實習生。在這個過程中,和項目唯一的接觸就是文本的處理。但是因為好奇心,我對文本背后的NGO有想要了解的沖動。也因為這種好奇心,我轉變成為項目人員。
第二個階段是觀察。成為項目人員之后,我就開始跟著同事頻繁出差。這種觀察也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觀察我們的合作伙伴,我發現我們大部分的NGO朋友都是非??蓯鄣?,他們的公益故事經常感動我。同時我也慢慢地察覺基金會在這個行業里面的分工,以及身為項目人員的我,其實可以一點點推動某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也觀察我的同事,觀察他們的原因是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更好的分配呢?觀察同事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工作理念也好,工作方式也好,是有差異性的。我也察覺,身為一個項目人,有很大的自主權。
這樣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就是進入到城市社區領域的階段。我覺得推動我的是空間,或者是說改變。因為這種空間和改變,能存在的原因是在城市社區這個領域,無論是做資助還是做營造,我認為并沒有非常成熟完美的體系,可以讓所有的人參考。這樣我就定義,這可能是一片小小的藍海,這個藍??梢宰屛易杂砂肯璧目臻g。因為這個空間,我就可以推動一些簡單、有趣、好玩的事情,這也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大的動力。
去年,我在上海一個普通社區支持一個小項目。兩年的時間只有四千塊的支持,內容是支持一個大爺,利用自己攝影的專長,在社區里面開展攝影培訓班。培訓已經開展了五期,自己招募,自己上課,有一百多人參加了這個課程。我支持的內容就是支持他部分的志愿者補貼,同時,我的監管是一年見這個大爺一次,另外我也幫他發各種微信群。其實這個并未讓我印象深刻,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和我伙伴的一次討論。我的伙伴說這四千塊錢雖小,但是已經浪費了。我說為什么。他說這四千塊錢在這樣小的社區里面,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難道攝影是這個社區急需要的事情嗎?難道這個社區沒有更多你需要幫助的人嗎?我啞口無言,我認為他的理解和我是不太一樣的。這個事情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因為我要做成深入社區的項目。這樣小額的項目,針對普通人的項目,會發生很多。我要思考什么是我要支持的公益,什么是我要支持的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想,社區里面難道一起揀垃圾就是公益,難道我們只能夠服務孤寡老人?什么是公益呢?或許我的朋友以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會把公益當作很高門檻的事情,是一件有點高大上,一定要服務于特別邊緣人的事情。然而普通的城市居民如何享受到公益呢?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發是讓我思考我要做的公益是什么樣。因為在我內心深處,不管是拍攝,是一起攝影,還是一起合唱,甚至是一起去廣場舞,對我來說都是公益。當我們把公益的門檻降低,讓公益變成一件不是很專業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接觸到的事情的時候,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公益。同時我也認為公益就是簡單、有趣不煽情的行為。這個小故事源于我的整個公益基金會的理念。我分享到此,謝謝大家。
(新兵)浙江敦和慈善公益基金會楊沅澤:
大家好,我叫楊沅澤,來自浙江敦和基金會。我是85后,站在這里也很惶恐。我接到簡報的通知說作為新兵來參加這個環節,我說我入行3年還算新兵嗎?然后看到黃慶委和海叔是作為老兵來參加,我就覺得我是新兵了。我2010年大學畢業,在銀行工作2年,2012年加入敦和基金會,我在基金會做一些公益支持方向的項目,像“公益優才”計劃和“公益活水”計劃。“活水計劃”瞄準市場化籌款,針對NGO籌款來源不同進行不同比例的配比資助。來自于企業和公眾的籌款配比是高于政府部分的。“公益優才“瞄準專業人才,我們覺得NGO進入業務探索期以后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非常明顯。我們通過瞄準傳播和籌款兩個方向,通過資助專崗專才的方式來吸引和留住人才。我們內部討論這兩個項目,我們想如何從行業發展、如何著眼于未來的可以預見未來的方向做一些項目。我們覺得市場化的籌款和專業人才都是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然后我們希望是用未來指導我們現在的工作。
昨天晚上在看會務手冊的時候,我看到周秋華的簡介寫的是做公益不是為了情懷。我想說一開始做公益真的就是有情懷。我們面對弱勢群體的時候,我們的同理心,我們面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和我們不甘于現狀,然后去行動,并且樂于行動,滿心歡喜。雖然情懷這個詞被用濫了,但沒有情懷公益做不久,沒有同理心公益也做不久。今年上半年,有一個圈里面知名的NGO來我們基金會拜訪洽談合作,他說要做中國最草根的NGO支持。我們就在那邊聽他闡述他的想法,他說了很長時間,都聊他的人生經驗,然后那些八卦的見聞,以及他強大的社會資源調動能力。真的說到NGO的現狀和需求的時候,他可能就說了缺能力、缺資源。我們深入的問了他幾個問題,打太極的走了。這件事很傷我,這家知名NGO我對他的印象是很好的,但是真實接觸下來,給我的感覺反差特別大。這家機構在行業里面一直,直到現在獲得很大的資源和支持。我覺得獲取資源不是NGO的使命,像敦和基金會從開始做資助一樣,我們面對更多的是基金會,然后一些NGO,我們離一線、離真正的服務對象是特別遠的,然后我們就想我們的資助到底是不是有效、有作用的?我們希望我們的資助幫助機構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希望我們這種資助機構的發展更好的解決問題,更好的推動社會進步。
月初參加銀杏分享會的時候,西安慧靈的負責人做了一個分享,讓我印象特別深。他說他絕大多數精力都忙在籌款、找項目,公關政府,希望得到更多的錢提高員工的待遇,然后留住專業的社工做持續的服務。直到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學員走丟的時候,他放下工作找孩子的時候,才有時間反思。他想我們在服務上犯了很大的錯誤,搞錯了服務的本質,到底誰是他們服務的對象。對象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回到資助工作,我也就覺得我們資助花錢,或者合作申請到一筆錢的時候,錢的背后是責任。如果我們資助不夠認真,我們怎么可能要求合作伙伴服務的時候是盡心盡力的呢?我們資助的選擇到底是去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還是說我們不經意間我們的資助可能造成社會上新的不公?想到這些的時候,我也經常有些迷?;蛘咦呷胨篮?。希望兩位老兵帶來一些解讀。
謝謝大家!
(老兵)南都公益基金會黃慶委:大家好,我是黃慶委,我來自南都公益基金會。
大家讓我們講我們的生命故事,很簡單。2003年的時候,我其實就開始在大學創辦了一個學生社團,整個大學基本上是在忙學生社團支農下鄉的事情,所以那時候認識了比較多的NGO了,包括現在很優秀的NGO。2007年畢業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做了公益創業,我們去給農村做信息化的一些東西,但是我當初是在一個二線或者是三線城市上大學,其實資源是很少的,我們兩個當初的夢想是一個月給我們兩千塊錢,我們就把這個事干下去了,結果我們干了半年的時候,連一分錢也沒有。2008年1月份的時候,我去了一個企業工作,做人力資源。2008年7月的時候,我得到了一個招聘信息,去香港樂施會做流動人口項目管理的工作。在樂施會工作了三年半的時間,去了阿拉善SEE基金會,做機構資助和人才項目的研發工作。2012年7月的時候,來到了南都基金會工作到現在。當初楊晉給我們主題,讓我們說說做這個工作的驅動力是什么。轉眼間做這個行業的人都是80后,我這個70后的人確實成為老兵了。確實有這樣的感覺,第五年、第六年的時候,我才真正地搞明白了這個行業是怎么一回事,前幾年都是摸索的做了一些東西。驅動力來說,其實我的老家是來自農村的,對于農村,對于農村發展的一些原始的動機,就是小時候有,這是一個動機。第二個是在大學的時候做學生社團,有了一些組織經驗,這個也是我的動力。第三個,我本科、研究生都是學習社會工作的,專業對口,這個比其他人更多了一重支持。他們問我外在的驅動力是什么?其實我當初到基金會工作的時候,我記得我到北京的第一份工資是3880元,當時覺得還是不錯的,因為在二線城市,拿兩千塊就覺得不錯了,三千多更覺得不錯。當然這個就涉及到以后項目官員增長幅度很小的問題,其實剛剛入職的時候是不錯的,但是越到后面,這種壓力就會越大。
分享幾個故事。我覺得信任就是生產力,剛才慶川一直在分享金融杠桿是生產力,我很認同,但是信任也是一個生產力。也是好幾年前,我們有一個合作伙伴,當初我自己要做一些簡單的審計。我審計的時候,發現機票造假,后來我就問他為什么造假。他說是請了很多NGO和學者開會,到時候又不能把票據交給我,你們又馬上審計,沒有辦法,就造了假,買了假的機票過來。當時我的心里也是不太舒服,但是很快他又提交了新的一年的資助申請。他的資助申請把預算做得特別的苛刻,因為他覺得好像失去了信任的感覺,于是就做得特別的苛刻。我和經理討論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是:他做的事情是很好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一次的不好,不妥當,就放棄了對他的支持和信任。后來和他談,說你做這個事情,如果做活的話,應該需要多少錢,我們就坦誠地去溝通。其實最后我們給了他比原計劃更多的錢。這個伙伴之后,我覺得項目官員做的工作,和酒店服務員做的工作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包括公益機構。任何一項服務工作,關鍵是在于用心。比如說服務員,他是把盤子送上來,就是我們高興了,還是他滿臉笑容的高興,你才會覺得服務質量好。我覺得項目官員或者是公益機構也是這樣的。如果自己有舒暢的心情,在使命的指引下去做這項工作,這個工作才會變得有成效,才會變得真正能夠實現我們自己的宏大目標。
謝謝大家。
(老兵)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李海:
大家好,我叫李海,來自于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剛才幾位都是90后、80后、85后,很惶恐,但是我是70后,我有點羞愧。我號稱老兵,不是經驗老道,經驗豐富,我是因年齡太大被稱之為老兵。我個人加入基金會的經歷很普通。我加入的基金會是企業基金會,而原來我又在這個企業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知道原來我們企業還有基金會。后來和他們接觸,發現基金會很缺人,于是我就進來了。所以我的從業經歷很簡單,也平淡無奇,但是進來之后的學習過程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我希望用一個小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我作為一個項目官員是怎么學習和成長。
在2011年,也是我剛加入基金會不久,我跟進了一個農村發展項目(今天我們的伙伴好像也來到了現場)。我看到這個項目計劃書的時候,我有點疑惑。我覺得我們基金會是一家資助型機構,而實施伙伴就應該是做這件事的人。而在計劃中,還多了一個參與實施的,叫做“在地伙伴”。在地方上又找了一家機構,這家機構通常是當地政府如農牧局、畜牧局這樣的一個機構。我就想說,他們本來都是實施機構,為什么他們又再找一個實施機構。他們是不是二道販子,是不是承包商,把我們的東西再發包出去,我開始有這個疑惑。大概花一年的時間,我才慢慢了解到好像不是這么一回事。后來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發現在這個項目設計中,“在地伙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說呢?因為我們是社區發展的項目,怎么進入社區這件事情本身就很重要。懵懵懂懂的進去了,稀里糊涂的做了一些活動,像模像樣的也有一些產出,但是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有當地了解這個社區情況的人幫助你進入這個社區。第二點,這個項目設計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說他們是一個技術部門,技術部門在社區中很容易形成信任感,同時他們又是一個政府部門,他們可以幫助這個社區和鄉鎮政府形成很好的銜接。當發現了這幾點,我才知道原來這個項目設計中,有這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這件事情沒有完,因為我了解了這么一個過程,所以我會拿著這個思路去看我們其他的項目??磩e的社區發展項目,我也會問,在這個項目當中,相當于”在地伙伴“的角色是由誰來承擔,由誰來完成,這些人之間合作的關系怎么樣,這些事情是如何推動完成的。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當我們進入這個項目當中,開始的時候什么都不了解,慢慢我們開始了解一些事實狀況,接下來我們就要了解這個項目背后的邏輯,項目參與者各種關系之間的協作是如何發生的。所以現在在設計我們的項目時,也會包含這樣的內容。如果社區中沒有類似這樣的機構,或者是這樣的機構還不完整,我們就會去思考,怎么把這一環補上,去把這個角色承擔起來,去把這群人培養起來,去陪伴我們這個社區發展。這是一個過程,一個逐步從表象深入到內在邏輯的一個過程,也是從我們自己做事情,到我們支持、陪伴到一起做事情的過程。我的分享就這么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