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謝謝大家!我姓劉,劉德華的劉,李宗盛的盛,劉盛。很高興參加這個沙龍!今天上午我們正好也有一個論壇,我代表第三方的智庫做觀察。但是我想介紹我的另外一個身份,用流行的話來講是定位自己,連續公益創業者。
現在大家都做社團,三農也好、環保也好。今天這個場合我也要介紹另外一個身份,草根機構從業者。我在2007年做了一個機構,所以我和非公募基金會打交道的時候有很多的痛和問題的。很多人和我溝通的時候,其實我很悲觀。在2003年的時候,我堅定的跟我們的團隊說走自己的路,我們要做眾籌,恰恰正好我在瑞森德的工作也是從前年開始在做眾籌的研究,來推動籌款聯盟的發展,做一些具體的工作。其實做眾籌不是一開始就發現這是個機會,而是被逼的?,F在掰過手指頭算,看不到有多少家基金會真誠的幫一個組織成長,這是事實。雖然中國70%的基金會在注冊的時候,章程里面有一段話叫支持公益行業的發展,但實際上99%的基金會不干這個事,一般只干自己的事。待會兒我會用自己的觀點來說自己的私貨。我昨天上午參加整個沙龍,論壇的主會場,昨天下午全程參加了南都基金會的基金會項目官員如何助力公益組織快速成長的會議,今天上午網絡籌款的未來三個模塊,我就講這三個。
昨天上午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于音講的,我要說一個人,那個人給我很多啟發。在前年的時候,當時基金會評價榜有一個榜單,GGF評上了我很開心,有一個人我希望大家記住叫溫波,他奠定了GGF在國內的資助風格。我很遺憾這次沒有請他過來。我相信國內大部分的草根環保機構都跟他有過溝通或者得過他的指導。我很多的方法論或者我對這個行業的觀察都來源于他的影響,這里一定要提出這個人。如果有志于在這個行業做事,可以找溫波前輩聊一聊。這是我的觀察。第二個我印象深刻的是沅澤和秋華的分享,2003年我見過沅澤,他剛畢業兩年,那時候敦和已經有這種氣勢出來了,我說太好了,這個年輕人后面有那么多錢。我特別高興的是他們的哲學思考,因為做資助的話,如果光談資助本身是很沒有意思的事情。這種哲學思考讓我自己很有收獲。最后慶友有一句話是信任是生產力,我們都是大學的時候創辦大學社團,然后一同在樂施會等工作,而現在他在南都基金會又是我的資助方,又是我的合作伙伴。對于信任是生產力,我是非常有同感的,所以想今天再次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第二個項目是南都的項目,這個內容很好。我對整個兩天的感觸是,我們上臺講的人講的更多還是機構不是自己。昨天的論壇大多是講機構怎么做事,但我想大家更想知道項目官員怎么做事。作為非基金會公募官員,因為后面是有資源的,你手中有一千萬或者五千萬的預算,具體怎么分配或者推動,是具備一種藝術性的,這種藝術性的分享是很有價值的。講機構至少我沒有收獲,我希望看到鮮活的個人,可惜沒有看到。今天上午的網絡,是瑞森德承辦的,我自己覺得很好,可惜時間太短,沒辦法有效的回應非公募基金會的需求,這個非常遺憾。但是反過來講,在第二年非公募論壇的時候瑞森德發過一個報告,瑞森德的行業使命和社會責任。昨天下午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奇葩說的環節,我們的群里面有很多對話,這個對話我有兩個觀點:一是各方沒有做有效的身份界定,因為我們當時的研究是說你假設基金會是資源的提供者,但是現在很多基金會不是資源的提供者。導致我們來的公益機構希望基金會給資源,基金會給不了資源,為什么?今天早上艷妮老師分享的時候,我有一個感受,他們一年的預算是三千多萬,實際上他年初的時候這個錢基本上確定了,沒有太多的可能性再找草根機構給你錢。另外一個人是古村之友的創始人,說你們基金會為什么不找我,發現這樣牛逼的項目?基金會是弱勢的,基金會不是行業里面資源提供者,因為基金會還沒有那么多能力。
最后我的私貨,我們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公益從業者在設計公益項目,跟人溝通的時候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公益不是剛需,這個判斷在我今年上半年、下半年,我感覺尤其明顯。我有幾個觀察:1、我自己辦了個幼兒園,我進入一個領域,華德福教育,它的培訓特別多,每次報名都需要排隊報名。2、有幾個大會,社會企業大會800人參加,阿里巴巴搞了自然教育的論壇也有800多人報名參加,因為是剛需,教育是剛需,公益不是剛需。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