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峰:大家下午好!
我是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的劉志峰,成立于2006年,成立9年的時間,最初5位志愿者,到現在每年參與的志愿者的人次大概20萬人次,所以志愿者人才培養和志愿者培訓方面有一些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參考,或者是和大家交流。
我們在整個的運作過程中,我們基金會是以志愿者的成長為核心,而不是以募款和捐助額、受助對象多少為核心,而是以志愿者的成長為核心,我們認為只有我們從業人員和志愿者成長,我們才能更好、更多的服務更多的人。第二點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認為志愿者的成長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外在技能的成長,第二點是我們的心靈的成長,我們會以志愿者心靈的成長為核心,我們認為心靈成長是所有的公益事業的源泉,這也是只有我們心靈成長之后,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會設計,從設計到運作到評估,我們都是嚴格的按照定位去做的,比如說活動中會分正行、前行、截行(音),我們會引導志愿者和從業者是兩個方向去看,一個是從視向方面,第二個是從心向方面,每一次活動中我們設立一個心向目標,我們在做活動中,從心靈上面有哪些收獲,在做之前,我們會對這個活動每個人設定一個心向的目標。最后有截行(音),通過這個活動有什么樣的收獲。另外對志愿者分層,分普通志愿者,骨干志愿者,核心志愿者,每一層的課程和帶動都不一樣,我們叫做分層帶動,梯次引導。
董英:各位老師,各位新老朋友,各位公益伙伴,大家下午好!雖然我只有兩分鐘的時間,但是我還是希望能把我的問題用一分多鐘的時間解釋清楚。
我所說到的是鄰里互助在解決社區問題中的一些作用。因為我來自于陜西萬家社區發展促進中心,我是創始人董英,基于自己有十年的社區工作經驗,所以我覺得如何在項目運作過程中,能夠發揮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來推動社區的發展,因為我們主要是扎根在一個社區來做社區的鄰里互助,通過這個鄰里互助,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讓社區的居民來參與社區活動,發現社區的問題,診斷社區的問題,來和我們一起探討社區的問題,一塊參與社區的項目活動,最終形成解決社區問題的方法。今年我們是扎根在一個鋪助路(音)社區,這個社區主要是來關注社區的失陪老人,因為失陪老人的兒女都不在跟前,非常忙,很多老人都是一個人經常在家里面,這樣的話,我們通過調研就發現,這個老人實際上他沒有能力一些很重的體力活動,他的鄰居就可以幫他把大桶油壺里的油倒到這個小瓶里,實際上我們發現,只有他的鄰居可以幫助到他,第一時間趕到他家里來打120。在這樣的氛圍中,在這樣的社區環境中,我們認為發揮社區的鄰里互助非常的重要。
彭佳:大家好,我來自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的彭佳,彭德懷的彭,亂世佳人的佳。我們一財基金會是在2013年由一財報業公司和傳媒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在上海。我們和其他基金會不同的是,我們有大量來自一財旗下媒體捐贈的可觀的媒體資源,幫助做公益傳播。另外一個宗旨是我們認為真正傳承給后代的財富是文化,所以我們關注文化傳承。所以我們理解的公益,是公眾利益。所以我們選擇操作形象的時候,我們會考慮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我們提前跟著經濟的發展找到應對的方式或者是開放的探討,比如說和上海財大中國政策研究院合作的政府預算解讀培訓,預計五年的時間啊主培訓300位主流媒體的財經記者,能夠監督預算法的執行,并且推動公共參與預算變成現代公共治理的一個部分,也是公益傳播的理念。
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會做公益實驗室,利用第一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實力,跨界資源,用商業的優勢把所有產業鏈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并且已經在做公益坊吧,我們利用商業上的優勢,和整個行業進行探討和傳播,并且意欲促進整個行業我們關注領域的能力培養,我們希望做一個小而美的基金會,可以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從我的受眾,去解決和影響企業,然后搭成政府和公益行業的橋梁,大家記住我的電話13818489782。
我們也在尋求類似的公益項目進行傳播方面的支持,謝謝大家,也特別感謝這次論壇的工作人員和會務組,很高興認識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