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也在改變公益行業的生態?;ヂ摼W不僅可以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公益組織在一夜之間昭告于天下,還給我們帶來很多機會。今天的論壇邀請到幾位商業界人士和公益界人士一起跨界探討,來自商業領域的嘉賓分享了他們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傳播、營銷以及管理,公益界的先鋒則講述了他們在大互聯時代的探索和創新。
平行論壇嘉賓:
段德峰 共益巷總裁
蔣健 Oracle用戶組社會經理
蘇志國 時趣互動營銷VP
張有明 TopU.com CEO
王嶺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法律及公共事務部公司及政府事物高級經理
蔣?。簭?048游戲看非營利用戶組社區的運維
玩過2048游戲的人都有這樣一個體驗,每一次滑動都是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玩游戲的過程中會建立起方向感。這個方向感其實對我們非營利社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非營利社區它沒有GDP,它沒有KPI,它無法像企業和政府靠硬性的指標,量化的指標來驅動,所以很多需要我們通過方向感找到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另外,德魯克說,非營利社區是使命優先的,其實使命就是一種方向感,有了使命,有了方向感,就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即使有再好的方向感,也不能保證這個游戲能繼續玩下去。按照2048的邏輯,一個和諧的布局是大數和小數各居其所,有層次,有遞進,同時這個大數一般在一個角落里面待著的。這樣的化學反應就會不斷連續的發生。聯想到社區,健康的社區也不是一夜造就的,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我們很難指望它像我們互聯網所聯想的那種,一夜長出一個社區來。而且拔苗助長,往往會更早導致這個社區的不穩。怎樣避免不穩或者異常?其實IT里面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會告訴你,比如B計劃,像現在敏捷的一些方法等等,快速迭代,未雨綢繆來降低這種異常的損失。
當然,業余社區和專業社區差別非常大,造成這個專業社區和業余社區巨大差別的很重要的因素實際上是社區背后運營團隊的差距。所以,我這里面就要說到一個詞,叫“社區工匠”,我認為“工匠”其實并不是單指技術,其實指社會上各類專業人士,包括專門負責社區運營的這么一類人士。“社區工匠”的后面是一種工匠的精神,我的理解,他對實踐過程是精益求精的,對最終的結果也是追求完美的。之所以這樣,一方面他對這門手藝非常熱愛,第二方面他有擔當之后,產生出來的一種恐懼感,或者危機感。
所以,今天總結下來,就是游戲跟社區其實有很多關聯,游戲需要以一種開放的、學習的心態不斷來提高你自己。社區運營也是這樣,需要你一直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一直要有B計劃,要有各種擔當,要有專業精神。
蘇志國: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精準營銷
時趣總結的一個簡化版的社會化營銷的方法論,這個營銷應該怎么來做呢?
首先,要觀察用戶到底是一批什么樣的人,他們有什么樣的共性?;趯τ脩艉芎玫亩床旌脱芯慷a生內容營銷和廣告創意,再把這些通過用戶擴散出去,吸引更多人來參與。如果內容里帶有我們自己最后想訴說的價值,它會帶來轉化。
這個方法論里的難點在于對用戶的洞察,就是我怎么樣來了解用戶,我們服務的商業公司都會通過大數據系統對用戶多分析。如果沒錢呢?用心也可以做得到。如果用小米的話來總結,互聯網思維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你專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能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如果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時候,很容易形成口碑。前幾天雷軍在講,什么樣的產品是設計得好:給我一個超出預期的體驗的設計是好。
大家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要多層次的去看,很多人做一個產品要賺錢,要靠廣告拉來更多的人。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可能很多產品設計不賺錢,就是這個產品設計拿出來,甚至是賠錢,是為了賺用戶,賺到用戶以后,再賺錢。所以,咱們現在一些公益項目,我覺得這一點也是有借鑒意義,不要每一個項目都要目的性那么強,可能有些項目就是為了后續的業務做鋪墊。
以壹基金為例,它的帳號質量非常高??此傥⒗锏挠幸蓟鹇摵暇葹倪@樣的一些話題,有幾千次互動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這個,這幾千人,其實是一個虛擬社區,這些人和人之間是有關系的,某個人影響了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又影響了另外一個人。中間有些點非常大,這些點就是在他社區里邊的一些KOL,一些核心人群,因為他們是我的核心粉絲。
這個社區和社交的概念,就是我們現在很多公益組織都做社區,社區和社交一個核心的區別就是我們現在用微信做社交,一個人和你說一句話,這是社交。社區是需要意見領袖的,它是一個社會,所以這也是我想強調的做社區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地方。
在一張圖上,我們點開某一個點,我知道某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他干了什么,喜歡什么,假如壹基金要找這個人就很容易和他溝通,我知道他喜歡什么,他干什么,他和誰是朋友(因為了解用戶屬性)。
張有明:利用慕課實現公益教育最大化
我們在過去一年多,主要是包括跟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實現MOOC從制作開始,到提供平臺,到上線運營的過程,從目前數據來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預測一下,MOOC會成為高等教育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相信在這個過程當中,有許許多多機會都會涌現和出現,對于很多公益機構來講,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最重要的一點,MOOC本身實現了學分的認證,包括學習課程的一些輸送。很多課程在一上線的時候都有幾千甚至上萬人同時選擇,而且是在目前沒有大規模推廣的前提下。關鍵一點,學?,F在十分認可這樣一個過程的學分。
從教學角度來看,MOOC和遠程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遠程教育更多是把單純的視頻放給一個學生,但是MOOC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從課程開始,再到最后的課程證書,以及到微專業,目前為止只有MOOC真正實現了一個相對比較完好的線上教學體系。
所以,我們作為一家線上的教育機構,或者平臺,更多是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包括從課程制作,到MOOC平臺,再到這個平臺運營一整套的服務。從制作方面,整個課程的制作比以前復雜得多。整個MOOC團隊可能兩到十個人組成,要進行前期的設計。但是這樣一個課程做完了,可以用五到十年。從這個平臺來說,更加是我們比較擅長的地方,最后,一個平臺的運營。今天需要很好的課程的運營,社區的運營,包括完整的體系和服務。
所以,將來在這些方面我們都有機會幫助大家一起做一個事情。單打獨斗的方式已經過時了,更多是一個合作的思維和方式。MOOC其實不僅僅是我們作為公益機構對別人有幫助,甚至包括對在座各位都是有幫助的。我們現在走路的時候,頭上掛著兩個字,“招人”兩個字,但是在座很多是公益機構的實踐者和前沿的人,我們有沒有機會把知識創造的同時拿出來,影響你的目標客戶,影響你未來潛在的從業人員,影響未來潛在的募捐者,你只要把這個方式做起來了,成為一個線上的可以自發生長的社區,自發有理想的社區,自發能產生價值和內容的社區的時候,它的真正意義就能出來了。
王嶺:云技術助力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我們這個主題叫大互聯時代非公募組織的發展,大互聯時代,基本上大家達成的共識是以高移動性和開放性為代表的這么一個互聯網時代。
說到移動性有兩個最最重要的元素,一個是云,一個是端,最近常常被提起的就是云計算、云服務。
跟大家重點分享一下我們有一個提供云服務的Office365非營利組織版,這個項目從去年11月份推出來,現在有一些組織已經使用了,比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真愛夢想也申請了,有很多,我鼓勵大家能夠去嘗試一下,這個全都是漢化過的。
我們除了給軟件之外,還提供培訓。培訓師列出了一些365的好處,比如說用了365之后,大家都會有一個免費的企業級的托管郵箱;
第二、通過Lync,可以實現多方的網絡會議,非常適合工作人員經常出差,或者項目點分布的比較廣,比較散的機構;
此外,通過跨平臺的移動終端,可以通過瀏覽器實現電子郵件、日歷、聯系人的同步,還可以訪問SharePoint網站;這個SharePoint是非常好的協同辦公的網站,這是一個網站,大家可以把機構或者小組的文件放在上面。我們經常有這種經驗,一個文件改了無數版,郵件發來發出,最后也搞不清楚哪個是最好的版本,通過SharePoint大家可以同時編輯,你在網上得到的永遠是最新的一版,并且可以標記出來,這是很好的協同辦公的小工具。
另外一個被NGO伙伴們反應很實用、有用的功能是“日歷共享服務”。我們如果要安排一個會,這個會上有六個人,我們是不是要通過打電話,或者發郵件的方式去確認你今天什么時間有空,然后湊一下大家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通過日歷共享的服務,你只要去一點開它的日歷就能夠看出這六個人在哪一個時間段共同有空的時間。
最后,在公益領域在座各位都是專家,我們作為一個企業,就是力所能及的提供我們的特長,和大家攜手。所以,我非常真誠地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合作,大家一起為中國的公益事業添磚加瓦。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也在改變公益行業的生態?;ヂ摼W不僅可以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公益組織在一夜之間昭告于天下,還給我們帶來很多機會。今天的論壇邀請到幾位商業界人士和公益界人士一起跨界探討,來自商業領域的嘉賓分享了他們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傳播、營銷以及管理,公益界的先鋒則講述了他們在大互聯時代的探索和創新。
下半場
嘉賓:
謝鵬 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線上運營總經理
莫子皓 米公益CEO 先生
謝棟 公益2.0技術總監
張軍宏 免費午餐CIO
謝鵬:通過共創建立去中心化的教師交流平臺
教學如何和互聯網結合,我分享兩個重要觀點:第一,IT系統一定要以用戶為核心,他處于什么層次,你就只能開發這個系統。第二,有人的參與成為一個節點,這才叫去中心化。
我們發現90%的縣城老師已經用了智能手機,50%的鄉鎮中學老師用了智能手機。所以我們開發了一個基于微信的盒子APP,老師所有的行為可以全部同步到這個盒子上,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他這節課實施的效果。
我們給將近400個學校都配備了Pad平板電腦,在學校里基本上開發了客戶端。當時是Android系統,我們通過廠商自己定制。每一個學生上的所有課程可以把整個作業同步到夢想盒子上,讓捐贈人在MIS或者基金會對外的官方網站能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我們現在為什么要發展MOOC,為什么叫去中心化?
我們現在希望擁有大量資料的老師通過MOOC把自己的資料傳遞給我們,我們審核比較好的直接分發給全國。這里面去中心化最大的問題是基于精準控制的去中心化理論,這是吳老師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所以他認為所有去中心化后面都要有一個精準的控制。所以,我們真愛夢想搭建的是一個非常完備的平臺。而所有這些都是基于為線下,為我們現在的實體所提供的服務。
我的觀點是,如果沒有線下的去中心化的體系是不具有線上去中心化體系的。我們現在對老師有三級到四級體系,每個學校會有普通老師,種子老師,沙龍講師和夢想講師。我們會把沙龍學校分成幾個部分,這些老師成長為沙龍講師,就可以三五個人組成一個學校沙龍,這個沙龍可以為本地化的培訓提供知識服務。他們可以在當地反復進行培訓,這就能有效的解決教師換科和離職帶來的問題。
本地化的培訓,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真愛夢想僅僅是提供經費上的支持。而基金會對我們最大的要求就是把剛說的這套系統,至少夢想盒子,能夠支持到他。除了支持以外,我們還需要有更大的發展。所以,我們除了MOOC和資料中心之外,其他所有部分都是基于真愛夢想業務的支持,而MOOC資料中心、盒子、APP這是我們這個小團隊的一些探索。
莫子皓:90后的方式做有意思的公益APP平臺
我們的公益APP,米公益,我覺得它是按90后的方式來做的。
怎樣把公益方式做得更有意思?我們找到的方式是讓用戶通過簡單的健康生活的行動,比如每個星期給父母打電話、每天走一走路,通過這種行動可以擁有大米,我們會把用戶積累的真實物資捐贈給公益組織。
真實物資是由企業提供的,通過和企業的溝通,我們發現他們對捐贈有幾大需求。第一大需求是政府關系。第二大需求,怎么樣讓外面人覺得這個公司有愛心。第三大需求,他自己的員工知道他們在做公益,自己工作更開心一點。我感覺利用廣告的方式,按照效果進行捐贈,企業比較開心,用戶也比較開心,我們就做了這個APP。
我們上線一個月,大概一萬多用戶,學生用戶比較多。其實我更希望公益用戶多一些,希望他們感覺這個東西有溫度,是有意思的事情。我們覺得越往后發展,包括互聯網的公益產品,給用戶的體驗是既要幫助別人,又要開心。我用做APP來實現,這是融入生活的。我獲得大米,可以捐贈東西,可以獲得意料之外的收益。低成本,或者高收益,用戶是超出預期的。最后,我們給出很多用戶的反饋,反饋不限于圖片和文字。我們現在的活動叫1001夜,給孩子講故事,捐講故事的儀器,回來路上聽,等于讓他做更有意思的反饋。
謝棟:技術嫁接公益
我們最早做傳播需求,做2.0的傳播研討會,而今天,我主要給大家講線上的公益箱和極客。
公益箱里會按照分類為公益組織匹配需求,推薦相應的工具;公益箱里還有志愿者管理功能,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做一些開發。公益箱和我們的整個培訓和整個互聯網技術都是匹配的,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來做,因為是眾包的項目。另外包括每個工具的介紹,其實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參與。
公益技術改變了公益方式的行為,也鼓勵更多技術工作者參與公益?,F在已經有些工具,但組織里沒有做技術的人。我希望每一個組織能有一個做技術的人提供支持,這時如何讓雙方進行對接是我們要思考的。所以,我們策劃的最后是運用本地的資源解決本地的問題。
在廣州,我們把本地的公益極客、高校學生還有草根公益組織連接在一起。因為我們如果做短期的沙龍,或者極客團,可能只有半天或者兩天。所以我們引入了高校,高??梢宰鲞@樣一個持續的跟進。開發出來以后最重要的是后臺運營,極客沒有那么多時間,需要公益組織做運營。這就需要我們將兩方結合在一起,最后才能得出落到實處的東西。一開始可能對公益沒有那么熟悉,可以看看公益圈子,這些NGO他們想做什么,你可以提供哪些相應的服務,這是我們的基本想法。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目前在上海跟frog合作,北京是OpenParty,還有清華大學,廣州有中山大學軟件學院,深圳目前和騰訊合作。以公益機構在廣州站做的內容為例,通過沙龍讓大家認識并開啟討論:第一,他們想做一個一起進步的眾包社區,然后現場一起畫出來。第二,他們想給公共提供更多數據?,F場有一幫牛人,給他們做了所有的網絡數據分析;做完以后,把數據工具提供給他,告訴他們下次怎么做;再順便做一個內部管理工具,內部管理工具做好了,整個流程就都弄出來了。再下一步,這是新成立的組織,要把現場和微信公眾平臺做好。
所以,大家會看到,這是根據現場能夠提供的資源和大家的需求做的。這樣的對接很實在,而且所有的項目都會做后續。比如像這樣一個微信公眾平臺,整個小團隊一直在做。我們相當于對接平臺的角色。
張軍宏 :互聯網技術釋放公益的力量
我首先講講技術,技術看起來是一個效率工具,這點大家都不可否認。技術也是形式改變內容的催化劑,慢慢會變成戰略工具。技術成果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在我的印象里,技術實際上不是技術,所以不要老看技術。
再來,大家都說互聯網思維,我把互聯網思維總結為五個體系: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生態方式、方法論體系、工具體系。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兩個層次,第一是老大怎么考慮,第二個是具體做這個工作的人怎么考慮。
接下來我跟大家講在免費午餐項目過程中用到的技術,這是我兩年多來的積累,相信是對大家切實有用的。
第一,技術選型。免費午餐選擇了一個國外的開源平臺,我們拿到基礎代碼,它不斷的升級,他們升級我們強大。前兩天我們做大數據分析,群力就有一個做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能的,這種技術做肯定好得多。
第二,策略選擇。我們把選擇軟件定位成一個策略,這個策略對公益組織來說就是核心業務,輔助業務和真實業務。我們分層次,比如捐助人,受助人,用這個軟件選什么策略。
第三,解決方案。我們執行思路是以投入產出比作為第一標準,然后,如果可能,盡快動手;如果必要,自己動手。云方式為主,開源代碼優先,業務無關性,最佳化工作方法。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免費午餐基本上形成這樣的結構。
信息化對公益的推動,總結一下,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提高專業素養,改善組織文化。
有一點,不關心技術的組織肯定不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比如我們現在用軟件,要求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沒有這個要求,做不了。然后就是推動效率的提高,促進陽光透明。不太喜歡新技術,不太喜歡玩新工具的人會慢慢自己走掉,因為組織發展太快,個人發展太慢。
總結
互聯網技術不僅能夠改善傳播效果,提高組織績效,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維護社區的運營等等,有很多作用。但是,能不能取得上面的這些成果,取決于前面的六個字,是否有真正開放的心態,是否有跨界的行動,是否有真誠共享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