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2016年會在上海圓滿閉幕,此次年會無論從議題設置還是服務形式上來說都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我們將陸續整理出此次年會的精彩內容,供大家回顧和體會。本篇為您呈現22日盧德之先生的總結發言。
盧德之,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弘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
這屆論壇主辦方的題目(“新格局新想象”)取得特別好,剛才幾位老師的觀點對我們的啟發確實很大,給我的一個最大啟發是:讓我感覺到跨界的力量。
今天,搞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的人都來了,從知識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極好的跨界。對于跨界這個問題,我也有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在跨界的時候,可能我們也要做到守界,我們要守住我們的邊界。到底我們所做的是商業還是公益?是否說不清了?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我本人是一個跨界的人。毫不含糊地說,我現在還是老板、資本家,我也確確實實跨到了公益領域。但是我也沒有完全跨過來,我現在還是個學者,帶者博士生、博士后??缃缡悄阆霃氐卓邕^去,還是幾方面都兼顧?到底是什么方式比較好?每個人情況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
談新格局。從國際的角度看,現在特朗普上臺了、樸槿惠要下臺了,英國脫歐了等等;從國內的角度看,我們正在進行供給側改革,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我們現在能生產出來的東西多了,但消費不了、消費不完,可我們人民群眾想消費的產品,哪怕馬桶蓋卻都生產得不盡如人意,還要“海淘”。所以消費傾向的變化和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所說的按比例、有計劃完全是兩回事。
如何根據改革的理論指導我們進行社會治理,指導我們的社會組織,這些方面剛才薛瀾老師、馬慶鈺老師提出了很好的分析和信息。公益是一種道德事業,它需要有道德和倫理的指引,而以經濟的、商業的手段來搞公益必須在這個大前提下進行深入探討。所以我特別贊成剛才有位老師提出的,如何來創造一種公益價值?這個特別重要。
我們講格局,既有國內的格局,又有國際的格局;既有政策的格局,也有經濟的格局,社會的格局等等。但還有一個很大的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格局,就是《慈善法》?!洞壬品ā奉C布實施以后,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的邊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已經沒有了。當然,法律上取消,不等于實際上沒有。
比如說華民慈善基金會,我就不太愿意搞公募,我要堅持我個人出錢的理念。道理很簡單,我要把我的理念落到實處。從2004年頒布《基金會管理條例》到現在已經12年了,論壇從2009年開始到今天,我們七年開了八次會議,非公募基金會在2011年的時候就從數量上超過了公募基金會,現在公募基金會加非公募基金會到了五千多家,這種發展規模,是相當迅猛的。
非公募基金會成長的樂與苦
2008年,華民慈善基金會加入到非公募基金會這個行業。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過程我們一直在參與。我個人感覺,無論從國家政府的層面,還是從社會的層面,對非公募基金會、公募基金會的理解,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曾經很少很小,現在慢慢長大了。這個過程中我們確實有過辛苦,有過高興。國家的每一個進步、政策的出臺,都對我們有很大的鼓勵。我們自己每成長一點、每進步一點,都感到很高興、很興奮。但是,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痛苦過。在第四屆論壇上,我也曾經發出過“不讓我們長,何必讓我們生”這樣的提問,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煩惱。當然,這樣的一些煩惱并不能阻撓我們基金會行業的進步與成長。
這幾年我們走過來了,政府在進步,社會也在進步、在成熟,我們自己更在進步。從法律上,未來我們就不必特別稱自己為非公募基金會了。但是,我們不該站到歷史背后,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歷史的書寫者,所以我建議大家為我們非公募基金會自身這么多年的發展、成長鼓掌,熱烈地鼓掌。
資本時代需由共享來治理
另一方面,“新想象”是讓我們感覺很有意思的一個概念。我們想什么呢?剛才我們回想了過去,其實我們更應該暢想未來。未來基金會以及行業是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甚至跟整個世界的發展聯動在一起的。所以,在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一定要對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
我們剛才講了那么多特朗普的故事、樸槿惠的故事,為什么這個世界發生那么多事?民粹主義、保守主義興起,新自由主義受到打擊,這一切的一切,來自于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資本。所以我的一個觀點是:這個時代是一個資本的時代。資本是一個好東西,沒有它,我們今天沒有這么好過;但是如果駕馭不好它,就是一個壞的時代,它將導致嚴重的社會撕裂。
人類面臨著很多問題:戰爭、環境破壞、艾滋病、恐怖主義等等。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怎么應對?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能解決嗎?解決不了。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靠全世界共同的力量才能解決好。但是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只靠孤立主義,你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只有你好但我還是不好,行嗎?顯然不行。
解決這些問題要靠大家,解決這些問題以后的成果也應該由大家來共享。你好我也得好,你可以比我更好點。但只有你好我不好,那我也不讓你好,這就是恐怖主義的邏輯。那怎么才能做到你好我也好?或者你更好我也好呢?我們必須要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這個目標和方向就叫共享。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也是一個走向共享的時代,更是一個必須以共享來治理資本的時代。
面對資本的這種狀態,比爾.蓋茨提出了慈善資本論,他認為人性里有利他和利己兩個天然的方面。資本主義極大地放大了利己的成分,推動了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那利他要由誰來解決呢?只能由政府和社會保障來解決么?比爾.蓋茨認為,在社會高度不平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比如說與慈善相關的社會倡導,基金會運作等人們的一種善行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也就是說把資本善的一面放大到最大,這是比爾蓋茨的觀點。
還有一個觀點,是托馬斯.皮凱蒂的觀點,是《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他的觀點很簡單,他發現人類幾百年來,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投資的收益率遠遠高出了經濟的增長率,所以他認為這個情況的發生,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利用了自己掌握的資本剝奪了別人的財富。當這種情況成為普遍現象,當有人掌握大量資本的時候,他可以完全不需要勞動,借助資本就獲得比別人高的享受,那這個社會合理嗎?所以要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他認為要對全球的富人,進行大規模的削弱,也就是把資本遏制住。
我個人認為對資本這個東西,既要遏制它的惡的一面,又要發揚它善的一面,而且還要把惡的一面轉化成善的一面。為此:
第一,要設立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倡導資本要走向共享;
第二,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包括各種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
第三,要對資本進行精神治理。這就是我講的資本精神。資本,要給它善的靈魂,把它引導到好的一面去。我曾經講要對資本進行物理治理和精神治理,這個觀點或者理論也獲得了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方面的支持。
21世紀慈善:大格局下的公益生態
那么,我們在這樣一個格局下、大背景下;在這個資本的時代、走向共享的時代、必須由共享來治理資本的時代,我們的慈善、我們的公益到底應該呈現出什么狀態呢?我上次在深圳的時候講了一個概念,叫做21世紀慈善。
一方面,21世紀慈善是以全球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慈善形態,它具有極強的國際性。慈善是人類共同的事業,跨國基金會未來將成為全球社會治理的重要組織形式。在我看來,全世界的慈善人應該以多種方式攜起手來,從事慈善行業的人是好人,好人聯合起來這個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另一方面,21世紀慈善將更加社會化。未來的慈善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都應該參與。當然,慈善的覆蓋面、規模性這些都會更加擴大;專業化、職業化,都會涵蓋在這里面并更加突出。行業將會不斷涌現一些新的概念,比如說公益倡導、跨國基金會、慈善公益、富人困境或者財富魔咒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慈善之界。
舉一個我在私下了解到的例子,沒有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努力,伊朗的仗早都開戰了。這就是慈善走到前面去,制止戰爭的例子,這也是更大的慈善。從這個角度說,慈善不光是一個救貧救難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社會中構筑了一個永恒的界。
21世紀,慈善將重新去播種和定義自己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天然具有共享的基因,而共享是慈善的一個靈魂。在21世紀的新慈善形態下,我們有這樣的優勢,完全可以把中國的慈善事業引導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和高度。
伴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國力在不斷增強。在我看來,其實中國的文化更加強大。中國文化也一定會催生出中國特色的現代慈善事業,而這樣的慈善事業很有可能在規模上、在發展速度上不如美國過去一百年他們走過的路,但是極有可能對未來人類的慈善事業的發展,或者說21世紀慈善的發展起到極好的影響,甚至引領作用。
剛才大家談到基金會,也說到很多問題,借用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們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要走的路很長。但是我們相信這個國家,相信我們這個民族,我們更相信自己,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加輝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