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23日,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2016年會在上海召開,本次年會以“新格局新想象”為主題,旨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與《慈善法》和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之際,探討中國基金會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主題:面向未來的基金會
主持人:李勁,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梁曉燕,正榮公益基金會理事
莊愛玲,上海映綠公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王志云,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鄧飛,免費午餐發起人
陶澤,基金會中心網總裁
李勁:大家好,我是下面這個論壇的主持人李勁,現在是壹基金秘書長,今天來主持關于暢想新未來的環節。我們昨天回顧了兩個新,一個新想象,一個新格局,今天倒數第二個環節我的理解是未來什么樣。過去一年發生很多變化,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很多平行論壇都已經展開了,現在是時候看一下未來是什么樣的。有的嘉賓談了自己的想法,還有創始人談了當前形式下的挑戰和機遇,今天請幾位在基金會行業和公益行業非常資深、很有代表性的同行來給我們分享他們關于未來的預測。
我們今天把新未來展現給大家,大家有什么觀點,把知識分享給大家,如果可以爭論起來更好,主持人職權是拉回來回到主題和打斷太長發言。我們既然是新未來,今天就三個話題,第一,過去有一些什么事情。第二,現在有什么新的挑戰。第三,未來怎么樣。
中國公益的新現象
梁曉燕 第三屆論壇輪值主席代表、正榮公益基金會理事
梁曉燕:我主要關注教育公益,教育公益里最近這兩三年以來,我覺得特別值得在關注的是:教育創新以及把教育創新的一些做法能夠用各種很新的手段去更多地影響到學校,影響到社會化學習的方方面面。關注這些方面的基金會也有不少,最近一年多關于教育創新全國性交流會大概有15場之多,幾乎每一場后面都有一些教育基金會在支持,而且都有一些教育基金會在實質性參與,教育創新的理念今天由于時間關系不細說。
我想講教育行為不簡單發生在學校,不簡單只是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可能是學生在學校中的所有時間,也可能是一個兒童生命的全部內容,也可能是一個人生的階段。因此教育這個概念實際上是隨著互聯網的時代,隨著我們對教育認知的改變而改變的,這是特別值得講的。
第二,也許現在還在大家的視野之外,也是基于教育創新的理念,我們對農村教育的認識要有一些變化?,F在有一些基金會已經在支持一種新的,就是農村最基層的學校。在教育行政系統之內,這一部分的學?;旧弦环艞壛?,就讓他們自行消滅。但是教育公益的腳步,從教育創新意識出發,我們會發現那里有可能是一片教育創新的沃土,那里有可能會生長出真正的全人教育的好的案例,而現在已經有一大批學校動起來了,有很多基金會在后面支持著,叫做農村小規模學校創新聯盟,這個聯盟現在正以非常大非??斓乃俣仍谠鲩L,所以我想給大家先講這兩塊。
李勁:非常感謝梁老師!言簡意賅,教育創新、社會化學習是一個,教育和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二,回到基層,很多人忘記了教學點是怎么回事,回到教學點發覺教育創新的新潛力,這是一種新的可能性。接下來請愛玲老師。
莊愛玲 上海映綠公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莊愛玲: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2014年,我們做了第一個國內論壇——“中國公益支持機構發展論壇”,當時我們想了解到底有多少公益機構,我們是注冊的第一家。后來調研的時候發現已經超過了300家,今天我們來看估算已經超過1000家。一開始,我們做公益知識就是能力建設,今天公益知識是全方位,不僅僅有能力建設、還有互聯網支持,有法律的支持、財富的支持、人力資源的支持、商業的支持部分我們都能夠看到。
第二部分是公益生態,特別是進入公益這方面向上提升,我們有很多聯盟;然后是公益向下沉,根植于社區,這一部分過去我們講公益組織培育,公益組織自己在做,但現在不是了,現在公益組織做,政府也有很多在做,所以社區的整個公益生態在慢慢形成,包括公益組織、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區專業服務機構、社區志愿者,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社區基金會的快速成長,現在深圳有20多家,上海已經超過30家,其他地方包括內蒙古都有社區基金會了,所以可以想像未來五年社區基金會會的成長將會非常迅速。
王志云 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王志云:第一,我們經常講理性的經濟人,非理性的社會人,現在在我們自己的工作視野當中,中國出現第一批理性公益捐贈人,這一批人對于整個事業的促進來講,到底意味著什么?可以發揮多大價值?現在是非常的期待,剛剛開始。我們相信有理性公益捐贈人群體的存在,才真正能夠實現公眾參與公益之后,由公眾支持整個公益事業往前良性發展。
第二,有很多基金會越來越多提到聯合基金會,越來越多愿意采用這種資金募集方式,這一端有聯合籌集,另外一端有聯合資助。
李勁:第一個觀察是理性捐贈人出現,我們經常講是用基于沖動和感動捐贈還是信仰的捐贈,現在是理性捐贈出現。第二,聯合勸募的發起。
鄧飛,免費午餐發起人
鄧飛:第一個感受是有了移動互聯網,有了智能手機,以前基金會格局也發生改變,以前是有錢人、有名聲的人,或者是官辦基金會才能做公益。因為互聯網的崛起,讓我們這些不了解公益的人可以進入到公益界。我是被自己發了一條微博以后裹脅進來的,我是一個調查記者。還有很多人都可以到咱們公益界做很多事情,有海歸,昨天有一個小姑娘發了一個微博籌了一百萬給我,任何人都可以。這個主體多元化了,格局發生了改變。以前公益概括起來兩條:一個是好人,一個是老好人?,F在可以有無數年輕人進來,公益界的人在這里學習。
第二個改變是高鐵,高鐵把中國的東西打通了,上海到昆明、成都、烏魯木齊打通了以后,這個又發生了改變——移動互聯網解決信息流,高鐵解決物理流,推動公益的發展,因為捐款人在上海到杭州是很容易就可以跟著我們去西部,這樣的話每一個捐款人和志愿者實實在在參與到我們的行動,而不是公益組織自己做,他們也會跟著做,這樣學習一些規則,怎么展開行動,怎么達成共識,怎么樣流程、標準化,這其實就幫助了中國人開始自我治理的時代。
李勁:這么多年以來飛哥作為媒體人,他是中國最大的鯰魚,大家都知道鯰魚效應,這對我們的攪動是非常大的,壹基金也愿意做公益界的鯰魚;第二是物流的發展,人的能動性、能力增加,使公益親身參與度增加,也打破公益機構對公益的壟斷。
陶澤,基金會中心網總裁
陶澤:這個行業對人才的支持是越來越多了,學歷與非學歷方面的教育支持。本科教育方面,上?;饡捅睅煷笞隽舜壬频谋究平逃?,研究生又分MPA、MBA教育。像MPA,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師大都在做人才培養和教育,MBA方面現在可以拿獎學金,進行商學院,像長江商學院、中歐商學院。所以整個行業越來越好。在非學歷教育,獎金支持大家的越來越多,有南都發起合作伙伴這個層級,有管理人層級,還有中層,還有給研究人員的。所以可以看到這個行業人才得到更多關注,行業人才更多更優秀了。
李勁:不光人才培養和生產,還有人才買賣,公益人才中堅力量也在提升,所以人才信息,人員的流動,捐贈方式,捐贈人群的出現到公益生態的機構出現,新教育方式社會型學習以及社區最基層的對教育創新的可能,這是我們幾位在座嘉賓提出的過去幾年公益界最值得關注的新的點。一個新的局面在過去幾年正在形成,是以前所沒有的。
中國公益的推動力量
李勁:接下來這個問題與這個相關,這些新的變化,是什么力量在推動?什么力量在推動中國公益這些年發生變化?現在還是請每一位嘉賓提出觀點。
陶澤:說一個特別的力量,我們看到中國的基金會在對行業發展的投入上出現了一個特點,老?;饡由险憬髽I背景的基金會,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推動行業發展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基金會對行業切入點非常有特點,有機會大家可以上網搜索一下。
李勁:非常特別的視角,一個是蒙古一個是江南水鄉。這是一個特別的視角,有一群人,這些人的特征至少都是企業家或者是商業力量。
鄧飛:這是資本或者是資金,我想還有一個是工具,我們從媒體人到公益界沒有任何猶豫,沒有痛苦,沒有鎮痛。我們以前受了熏陶給我們這種訓練和培養,我們也了解了很多社會問題,我們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知道怎么解決是因為沒有工具,我們沒有辦法把人和資源連接起來。我就把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想要把它踢出去,就來了這么多資源者帶著錢來,然后我們迅速跳出去解決問題,是工具導致我們這樣的變化,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東西。
李勁:基于互聯網的結社自由和表達自由。
王志云:我想回應一下,工具是很重要但我覺得不能被工具或者是技術綁架。他剛才說了是因為他有難度有受到引領,是這個公益起到的作用。我們工作場景當中是什么推動的,還是自己對機構使命的認同感,是回到我們自己的工作場景里。誰要求你做這些事情,國家有要求嗎?你會提一些具體的要求出來嗎?還是捐贈人提要求?所有的要求是自己提出的,是我們做這個事情的這些人提的,這些人為什么給自己提這種要求?我們在其他行業里找不到發展空間嗎?我覺得還是有一個使命感,我們這一群人在這里想要推動的改變發生了嗎?如果沒有發生就要不停地推動,所以這個過程中,資本、工具、技術這些都是通通拿來為我所用。這是特別關鍵的,這是我的觀點。
李勁:我是特別能夠和志云產生共鳴,不知道是不是新的人群的產生,是誰在推動,我昨天跟團隊講未來壹基金是什么樣,是誰推動這個基金會往前走,是工具還是移動互聯網還是使命感。
莊愛玲:關于公益機構和生態,第一個力量是來自于公益組織本身。我們可以看到最早的能力建設其實包括推動公益的信息和研究,后來等等一系列是民間發起的,我們希望讓民間公益組織能夠高效和可持續增長。2008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2008年公益組織表現非常好,使得社會對公益有了更多信心,公益組織更加自信,所以越來越多公益組織不斷呈現出來。政府和社會看到公益組織這樣的成長后,不斷地加入。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看到公益組織一方面是多元化的出現,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包括行業協會,比如社工協會發揮著更大作用。很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聯合會也開始推動。所以,這些方面使得公益支持的生態開始多元化和不斷豐滿形成。
第二部分,社區部分也是社會部門,最早基金會是桃源居社區基金會,是一個開發商開發的五六萬小區,他發現了怎么樣基金會和社區里面自組織和物業結合,做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困難,所以來找我,我們就可以提供一些能力建設,包括規劃等。整個模式做得不錯,2010年就開始在上海推動社區基金會,就推動了陸家嘴等一些基金會。在上海,看到了這些成功模式,所以上海今年鼓勵每一個有條件成立基金會的街道推動成立,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社會先行,然后政府跟進,所以等于是跨界合作,但前提還是公益組織開始成長,才有后面的社會跟進和支持,這是我的觀點。
李勁:愛玲老師說了是我們自己的力量,有來自基礎的社區力量推動這個行業發展。
梁曉燕:其實大家能夠看到這兩三年以來,政府對社會發展的認知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同時也在法律、政策等一些方面給出了一些空間,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空間還不夠,還有很大余地。這里有一個問題,我經常聽到有一些人講是政府政策開放推動了公益的發展,對此我不太贊成,就像剛才表述的:實際上每一個中國人愿意追求更加美好的,更加有人性的,更加公平自由的生活,這是發自內心的力量,這種力量在迸發。這種迸發我相信我們的政府很明智,聽到、看到、感受到他們呼應人們內心的需求,呼應所有的人應該想去達到那樣的社會目標,而在中國,做公益可能是趨向于那個目標相對來說可行的路徑。
在其他國家可能還有其他的路徑,在中國,我相信公益是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更容易參與,更容易推動變化,更容易達到目標的路徑。因此我同意前面兩位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要看到政府是在為人民利益服務,政府不具有天然權利主宰人民,如果政府主宰決策,他也是要承擔后果。我們要看到中國人這么多年的經濟變化、社會開放,我們內心追求自由公正的這樣一種呼喚,其實真的會感天動地。
鄧飛:梁老師講的每一個都是想讓社會更美好。公益人,媒體人包括商業人士,我們大家的目標都是相同的,但是到這個時候水漲起來了,船自然就動了,碰到好的工具,有更多能力可以給你更多資源,我們沒有分歧是相通的。
李勁:梁老師是說政策制定者對中國人越來越強的追求善和美的回應,公益是相對可行的辦法,這種特殊性導致公益本身可能成為一種好的選擇,其實每一個人發言的思想性非常強。
中國公益的未來發展方向
李勁:接下來暢想一下未來,作為機構領導人,你們覺得未來三年時間的框架內我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每一個人在各自崗位上,覺得我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應該抓住什么機會?動員什么資源?達到什么新的目標?
鄧飛:搬到杭州去我覺得是非常幸運的事情,環境美,可以讓我們慢下來。我在辦公室里有一個茶具可以泡茶,我們同事住在我們辦公室周圍的小區里面,上班非常近。我們做了一個農場,保證自己吃的菜、雞、魚,還不錯,我覺得我們不要講其他的,先保護自己。我們先把自己保護好,我跟我們合作組織說,你們能不能搞一塊地,搞完地以后種一點菜,這是你們的收入。每一個公益人這么熬身體是很差的,要把自己保養好。
第二,我們每天需要消耗30萬,但是我們是幫助農村解決一些農產品,我們的農產品做得很好。
第三,我們發現沒有人干活就跑到縣里面做公益培訓,我們訓練縣里面的年輕人,訓練起來幫助我們做公益干活。
第四,社群。前面出來很多志愿者捐款,我們做了一個社群大家出去搞相親會,帶孩子們出去旅行,把大家照顧好。我們還搞徒步,快快樂樂把日子過好,四個層次就這樣做,這是我們過好自己的日子。
李勁:是不是飛哥有退休的想法?
鄧飛:不是,先把自己照顧好。我們組織治理流程標準化,更加精細運營,把大家連接起來,我們希望把高鐵兩邊伙伴連接起來,把大家照顧好。
梁曉燕:你們的青螺營模式很好,帶動年輕人,他們自身生產很多東西,他們自己的內在創造性都被激發出來了,我很欣賞你們的模式。
王志云:我相信這不是退休的人說的話,這條路實在太長遠。這么長的路徑,我們一定要目光堅定,腳步踏實,但不要想著一口吃成一個胖子,時間是最后檢驗所有付出能不能有很好產出的試金石。有那么長的路要走,我們就走得慢一點,反而可以走得遠一點,我非常認同你的理念,我雖然不在杭州但是可以感應到你的方式。
另外,我特別想說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接下來兩三年我們能夠做什么,?我們是一個公募基金會,我們是一個面向公眾籌款的組織。將來,所有的組織其實能不能向公眾籌款也是檢驗你們的工作,或者是我們的工作是否得到大家認可,是不是具有價值,相當于是檢驗“是還是不是”的東西。我們做公眾籌款一定要建立人與人的連接,先影響你能影響的人。我們建立一批用戶群的時候,每一個人像神經元一樣都可以有自己的突出。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傳遞、自己生成,想到這個前景還蠻激動的。
李勁:前天機構開預算會,我們第一次把明年籌資增長率定在15%,而不是20%,我們理事長也贊成慢下來。我們要盡力而為但是要量力而行。還有關于向公眾說話,未來基金會很大一部分要學會向未來說話。
莊愛玲:方向有六個字:人才,資源,文化。我做到今天是27年,前面一半是做基金會,做大量資助,后面一半時間是在做公益組織能力建設、人才培育。很多人講人才應該不那么需要了,能力建設任務差不多完成了,我的回答是:不是,才剛剛開始。這幾年特別是2014年以后我一直在反思,對我們機構能力建設的模式,包括對行業的。最早期,能力建設有培訓,大家集中一起培訓,培訓完就走了,后面就散了。中間我們還會做一些輔導和交流,多數的培訓做完下一次換了一個人。第一階段很多能力建設是讓大家了解ABC,第二是給大家信心,大家要在一起努力。第三,明確方向讓大家更有信心,也是一些基本能力建設。
今天公益走到4.0階段的時候,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現在需要更加專業,更加高效,更加清的一批人。所以我一直在反思,前面已經走了這么多年需要慢下來,所以這兩年時間是反思和學習,反思和學習是干什么?非常感謝永光老師還有飛哥,還有另外幾位,這幾位推薦我考了中歐國際商學院,而且我是那里面年紀最大之一。
李勁:您說幾個詞,人才、資源、文化。
莊愛玲:我報了之后他們問我怎么學習,我說公益我可能做一點點工作,商業我是想提升,我反思了一下這么多年其實跟政府、公益組織,跟社區等等都打了很多交道,我發現有一個群體一直有打交道但不是很熟悉的,這個群體是企業家群體。而恰恰我們發現企業家,如果企業不能真正參與公益,我們的公益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整體來看,我看現在的公益組織跟前幾年不一樣,前幾年公益組織資源還是比較多元的,有基金會的,有企業的,有個人的,甚至也有一些政府支持。
我們做了調研,有將近300家機構和公益組織,發現有87%的資源是來自于政府,為什么政府錢好申請?我們的公益組織要跟更多人進行連接,這個連接不是你需要資源然后找企業敲門,而是你平時要跟他交流,其實很大部分的人是有這個善心,關鍵問題是我們要交朋友。我們其實要告訴他們什么是公益,怎么來做。
第三部分,我們怎么做的,我還發現有一個部分是文化,我們做基金會招募,秘書長招得很辛苦,公益走到今天價值是非常多元,我想作為一個公益的行業,做一個這樣的事業一定要有核心價值觀,我們現在已經到了應該梳理我們中國公益文化的內核是什么的階段了。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為什么做這兩件事情,就是公益人才和公益文化傳播。
李勁:這是映綠基金會的發展。
梁曉燕:特別好。中國公益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到底有什么?我自己感覺到這幾年跨界的力量,進入公益有一種洶涌之勢,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因為方方面面、各種各樣價值觀都在公益領域當中,其實有一點像野馬,大家都在橫行直撞。其實公益確實是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品牌,這個品牌要襯托著,要對所有的人負責。如果說這個價值品牌是什么,最能夠被大家認可,同時必須遵守的底線是什么,這些東西確實沒有。我們經??吹胶芏鄡r值上的沖突,在不同的價值觀下面,實際上你的公益路徑,你公益項目的設計,你公益的方式都會大相徑庭。
講到未來幾年,因為我關注教育創新,我現在想跟大家交流兩個點:一個點是教育創新,到了蓄勢待發的時候,其中有幾個最重要的元素,首先是人,我們會看到這幾年公立學校系統里,人心慢慢活了,老師、校長開始活了,想做好教師的老師們的心開始活了。并且我們會看到,最近比較明顯的感覺,從去年以來好教師的辭職潮有一點興起了,他們干什么了?其中一大批加入到互聯網教育企業,一批人開始獨立創業,創辦學?;蛘呓逃龣C構,也有一批人開始做獨立教師,因為現在工具很方便。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做一個教師,這在過去從來沒有過。這兩年以來開始呈現出來了,還不能說很明顯,但是苗頭已經出來。
第二,我們會看到這幾年的教職管部門,一系列推動教育創新的教育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向,我們不說高考改革制度有什么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認可的方向是對于學生的綜合成長、學生的區別化教育,高考改革方案是有助推力的。中考方案剛剛出來,大家都說考試是指揮棒,指揮棒逐漸在動,在往一個相對較好的方向動。第三,我們的教育評價標準,教育評價指標現在已經出現了四到五個民間版,民間版在攻官方版,相互在呼應,并且也有一點趨同方式,這個教育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從去年開始一直推動、發現整合創新,我們會進入這里面,我們有我們特殊的角度,這個特殊角度就是說這個創新有可能會制造更大的教育不公平,這一點作為教育公益組織在教育創新當中,我們會有本能警惕,我們會釋放更大影響力。在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就是創新本身并不帶有很重要的價值含義,這個價值含義要由公益組織給予疏通,公平這個指標是教育公益組織應該職守,很多教育企業家,教育家,公平本身并不完全是他們第一位,作為教育公益組織我們需要在第一位。
第二,要看到各種各樣圍繞教育創新而產生的巨大社群力量,這個社群力量現在已經呈現了,已經在慢慢成長。很多從家長到小微學校,創新型小微學校全國以幾千所出現,很快也許就達到萬級,很快就達到更高數量,這個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這里重要的推動力量是什么?是家長,家長和有教育創新理念的老師以及教育企業家。這中間形成了很好的合力。我們做基于生命、生活、終生成長的教育。在這個理念下,參與推動教育創新大潮當中,也許希望3-5年之后,我們不能看到我們理想當中的,希望看到在理想方向上又前進一步。
陶澤:我把最近每天早上晚上都琢磨的事情跟大家分享。我早上聽到德魯克說了一句話,只有把解決社會問題變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情,這個事情才能夠解決。我基本上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想這個事情,我要做什么?這個事情能夠幫助誰得到什么好處?我到底能得到什么價值?
我這個東西想不通我就只能每天對外講,這個可能是談到戰略,我看了一段話,如果一個機構戰略他是最節省成本的,我們把時間投在戰略上。說到在座各位一個個人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挺好的,之所以變成有利可圖的事情才能做好,是因為我想把這個做大,但是有的朋友喜歡做小,千萬別逼自己做事,人最痛苦莫過于一個喜歡自由的人把時間投在賺錢上,一個喜歡賺錢的人整天談感想。有的人是適合干一個店干60年挺好,如果大家想把事情做大的時候,很重要的是要把這個戰略想清楚,我們值得關注一個事情。大家未來工作當中看好中國好公益平臺標準加入進來,要么想想怎么跟這個平臺建立合作好的關系。
李勁:我想引出一個話題也是一直在思考和折磨我的話題,我們先說一下幾位同行想到未來的是人,其實把精力放到人身上,不管慢下來還是作為社區,面向未來,機會是把人放在核心點上。什么樣的人會進入行業?是通過外部進入?還是內部培訓?存量和增量的問題。這是過去兩三年做人研究的事情。面向未來,什么樣的人在這里面做事情?飛哥談慢下來,照顧好我們自己,陶澤睡不著的事情是什么,其實是商業模式的問題。
回到剛才愛玲和梁老師談到的,就是企業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這是每天折磨我的問題。其實盧理事長作為企業家,做基金中心網理事長,我覺得是很轉折的一點,就好像中國的公益界沒有被企業主導的公益機構還有多少?資本和企業是不是會主導中國公益未來幾年?這一點我沒有想清楚,我們可以從企業學習很多東西,但是也可能因為跟企業捆綁在一起看到很多機會,我們到底怎么做怎么想?企業力量和資本力量進入公益機構的時候,我們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或者是什么樣的回應?
鄧飛:我前兩天邀請了校友做我們農產品那一塊的CEO,把商業力量跨進來,我說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你讓我做商業那不是我的特長,跟他們建立體系他們確實愿意做這方面的事情,這是我們和一些企業打交道。還有我們一定要有向人民籌款的能力,現在企業也不景氣,如果老想拿政府的錢,拿企業的錢這是不行的。
最后想分享還是人的問題,如果你身體不太好你天天吃補藥和西藥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你還是要提升你的身體。人是這個社會的細胞,為什么要動員鄉村年輕人參與我們的行動,不停的分析培訓?就想激活支持人,武裝他,解放他,發展他,這樣我們的公益才會有持續動力,才能做到持續。未來很多工作我們可以到縣里面分享,我們中國公益跟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我們了解他們想什么,人有產權有能力就能夠運轉,社會應該是這樣一些崛起的人推動的。
李勁:在座幾位關于企業和資金的力量,資本的力量怎么樣影響中國的公益或者是基金會未來?可以補充。
梁曉燕:資本本身也許不邪惡或者是惡意,關鍵確確實實是后面這個人,但我覺得重要的一點是公益的基本價值內涵,這個價值內涵在企業家也好,公益人也好,專業人士也好,政府官員也好,應該是一個普世的東西,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并不針對企業家來做,而是說公益基本價值觀這一點真的需要在這個社會當中,要有比較強力的哪怕是討論,普及,去有更多的碰撞以及碰撞帶來的共識。我們需要獲得對公益的共識,這個時候我覺得很多資本不會有壞處,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前面這一步就難說了。
李勁:就是主體性問題。
莊愛玲:最近跟中歐同學交流,他們跟我講,其實他們對公益很感興趣,但是以往經驗讓他們對公益望而卻步,有很多他們看來不是公益,還有他們覺得做公益這個效果太差了,也有因為透明和專業性不夠,因為他們在尋找更有效,更專業,特別是他們認為要做的真正的公益。對我來講我也快到退休年齡,我希望后面幾年可以做一個公益學院和平臺,那時候沒有想到公益人在到哪找,現在想要找一個創新型,對這個有使命,而且是植根于社會的公益人才,然后搭建一個知識性平臺。
王志云:跨界合作之前你得先有界,如果沒有界,公益不是公益,沒有合作的價值,所以從這個角度我覺得不用擔心,只要守好自己的界就好了。
李勁:這個環節基本上結束了,如果回到什么是面向未來的基金會,守住自己的底線和價值觀,守住自己的邊界,我們一定要關注人,關注誰在做公益,照顧好我們自己,利用最新的工具,以及可能帶來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