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7年會在成都川投國際酒店舉行。本次年會是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轉型升級為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后的首屆公益盛會,也是基金會論壇的第九屆年會。為期兩天的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關心基金會和公益事業發展的571家機構的918名嘉賓與會。其中,基金會197家,有近200名理事長和秘書長蒞臨現場。以下為主旨演講環節——圍繞“新生態”,著名學者、政治學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俞可平的演講實錄。
一、基金會的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進步
19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和新戰略,其中包括建設“社會文明”的新目標,在原先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之外,增加了“社會文明”,從“四大文明”建設,變為“五大文明”建設。并且將社會文明的目標納入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百年目標”之中。19大報告指出,第一階段,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文明與社會文明
人們常常不加區分地使用“文化”與“文明”,在日常生活中兩者有同義的一面。廣義的文明是指特定人類的理性所創造的一切成就;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和社會各方面的所有進步作為一個整體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在中文語境中,狹義的文明指人類的進步狀態,是形成體系的文化系統,由不同的亞文化組成。如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等 。社會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生活領域的進步狀態,是社會生活領域所有進步成就的總和,既包含人類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所產生的先進意識、價值、法律、制度和風俗,也包括個人的素質、修養、道德、習慣和行為方式。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相互塑造。
公益性是基金會的本質屬性
國務院2004年頒布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將基金會定義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 依法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雖然基金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人類的互助活動,正式的基金會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它是人類自身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簡單地說,基金會就是基于自愿捐贈的資產專門從事公益活動的非營利性和非政府性組織。
一般認為,作為具有法人治理結構的現代基金會,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起源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但是,不能據此認為現代基金會是西方國家特有的事物,它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人類文明產生于不同的地域,必然有先后之分。但只要是人類進步所必需的事物,它必定具有普遍意義。每個國家和民族都需要公益事業,公益事業都離不開公益基金,有了公益基金后,都要追求公益基金的最大效用,因而,基金會對現代國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我國改革開放后也引入了現代基金會制度,1981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家正規的國家級基金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
基金會具有自愿性、公益性、非營利性和非政府性,是典型的民間組織或社會組織,是公民社會或市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結構的意義上說,現代社會可以分為三個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的三個部分:以政府組織為基礎,以官員為代表的政府系統或政治系統;以企業組織為基礎,以企業家為代表的市場系統或經濟系統;以社會組織或民間組織為基礎,以公民自己為代表的市民社會系統,或簡稱社會系統。在基金會的眾多屬性中,公益性是其本質特征?;饡桨l達,表明社會的公益事業越發達?;饡陌l展狀況,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狀況,體現著社會文明的進步。
二、基金會對于社會文明進步的九大作用
基金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但反過來基金會的發展又有力地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文明,提升社會文明的程度。
第一,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倡導先進理念和先進價值?;饡谋举|功能是公益,而公益本身就是一種先進的理念與價值,它需要奉獻、博愛、友善、合作、負責、透明、誠信、服務、有效、互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社會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先進理念和價值。
第二,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推動社會創新?,F代基金會本身就是制度創新的產物,基金會既不同于企業組織,又不同于政府組織,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民間組織。一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不適用于基金會的發展和管理,需要制度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因此,基金會的每一步發展,都會有效地推動社會創新。
第三,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促進社會公平。公益基金實質上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資金”,是實現財富在全社會公平分配的一種補充手段。因此,從本質上說,基金會通過扶貧幫困和社會救助等特定形式發揮著調節財富和福利再分配的作用,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種有效手段。
第四,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擴大公民的社會參與?;饡嶋H上是一個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公共平臺,任何熱心公益并且有一定行動能力的人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活動,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饡哂袕V泛的社會參與性,是公民有序參與的重要渠道。
第五,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改善社會治理。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傳統統治與現代治理的實質性區別之一,是公共治理的主體從一元至多元,包括基金會在內的眾多社會組織是現代公共治理的重要主體。發揮基金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第六,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增強社會公信力。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力。沒有足夠的公信力,任何國家都無法有效治理。社會的公信力越低,其治理的成本便越高?;饡饕蕾嚬竦淖栽妇柚椭驹感袨閺氖鹿婊顒?,公信力更是其生命所在。詐捐可以毀掉一個企業的聲譽,失信同樣可以毀掉一個基金會的信譽。因此,基金會的成長發展過程,其實也是其社會公信力的提升過程。
第七,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培育公民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不僅公民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也同樣需要承擔社會責任?;饡桥嘤蛯嵺`公民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場所,基金會越發達,就越能彰顯公民和企業的社會責任。
第八,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俗?;饡鶑氖碌耐ǔJ蔷热擞诶щy、幫人于病弱、團結互助、弘揚正義的慈善公益活動,這些慈善公益活動本身就是社會的美德和良俗。從事慈善公益的過程,就是弘揚社會美德良俗的過程。
第九,基金會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個人的修養和素質。參與和從事基金會的公益活動,需要犧牲、奉獻、利他、友愛、誠信、助人、寬容、忍耐等品格,所有這些都是人類的高尚情操和修養。參與基金會的公益活動,對于個體而言,可以養育和提升個人的品性修養,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和品質升華的過程。
三、我國基金會發展的五點建議
我國的基金會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壯大。從1981年成立第一家正規基金會直到現在,已經擁有6263家正式登記注冊的基金會, 2015年底凈資產1187億元。各類基金會在促進公益事業、擴大社會參與、改善社會治理、推動社會創新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等方面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角度看,我國的基金會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宏觀制度環境不夠完善、公益基金的數量規模相對較小、社會參與程度不高、管理人才不足、內部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國際性參與不夠等。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推動我國基金會事業的發展。
第一,要更加重視基金會的社會價值和社會作用?;饡谋举|功能是慈善公益,但它對社會進步的意義絕非簡單的慈善公益。它關系到社會公平、公民參與、社會誠信、社會治理和社會文明。要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提升社會文明的高度,更加重視基金會的發展。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基金會的制度環境,為基金會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尤其要加強基金會的立法,制訂更加合適的公共政策,營造更好的社會生態,鼓勵更多的企業家和公民投身于基金會事業。
第三,吸引更多的基金和人才,增強基金會自身的能力?;饡]有基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要想方設法募集更多的資金和財產,擴大基金的規模和總量。此外,也同樣要重視吸引更多社會精英參與基金會事業。要增強基金會的能力,財力和人力,同樣重要。
第四,除了做好公益慈善外,基金會還應當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和改善社會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政府管理部門應當把基金會視作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主體之一,發揮其在基層治理和社會服務中的作用;基金會自己也應當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相應責任。
最后,要加強公益教育和培訓。努力培育普通公民的公益精神,豐富公民的公益知識,使全社會更多地關注基金會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推動社會創新、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進程中,有基金會的重要角色和廣闊前景?;饡氖聵I,是關系到社會文明進步的戰略事業。我充分相信,各類基金會必將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