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鋼:下面第三個演講就由我來,我跟大家來分享一下。第一位謝老師是從一個有20多年的一線實踐經驗的體制內的知識精英,她的成長和思考的歷程;莉莉秘書長是從一個企業家角度,她參與到公益過程中的思考體會,本來我希望她談一談基金會的。今天的第三位發言人第三位來講的話,我更多想從一個公益人才培育戰略,我希望是再思考,其實這個思考的過程從90年代開始就從未停止過。今天在很多公益慈善領域談談論的人才的問題、談論人才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其實在20年前已經在思考了,所以我希望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下我們重新來理解一下公益人才培育的戰略或者發展方向。
首先,我想在這樣一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我們要討論很多方法的問題,我們的定位其實更多的想把它定位成我們討論戰略、回顧過去以及展望我們的未來的一個平臺,其實我覺得在這樣的一個場合可能是更適合這樣的定位,所以我稱之為“戰略的再思考”。我自己覺得中國的民間公益或者我們現在稱之為的“草根公益”一路走來,從90年代開始第一批的開拓者在西部的農村社區、在以農村的貧困人口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做了大量貢獻。
回顧中國現代公益走過的20多年歷程,我總結第一階段為草根培力和根植社區。它培養的對象,比如說在90年代2000年甚至在2008年之前還沒有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的發展論壇,那時候也基本沒有人提到基金會。在90年代初到2008年之前,這一階段在整個民間工藝領域里面培養的對象和主體,我認為是以草根公益組織、草根NGO為主體的階段。驅動機構是誰呢?剛才謝老師在她的演講中提到當前粗略的梳理有34家專門致力于公益人才培養的專業性機構。在那樣的一個階段,整個現代公益的理念剛剛萌生,現代草根的民間公益組織雖然面臨著各種的障礙,比如登記注冊的障礙、資源的障礙等等,誰在驅動那一個階段的公益人才的培養呢?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想不容回避的就是國際機構,就是大量的國際的發展的援助機構或者國際的基金會或者海外的NGO在現代意義上的整個中國民間公益的發展過程中是在起著這樣一個驅動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他們不僅帶來項目的資金、技術和理念,同時他們也帶來一套培養人才的理念。我想在90年代或者2000年多的時候,你申請很多的國際援助機構或者國際基金會資助的時候,它同時會附加一個伙伴計劃,就是說它會對它資助的項目組織進行各種的猛烈建設、同時會對它資助的項目組織進行各種的能力建設、各種的人才投入,除了給你項目資助之外,它還會給你一筆組織發展資金讓你在推動項目的時候也能夠帶來組織的成長和發展,我覺得這是當時這個階段最重要一個驅動。我們當前正在探討的“慈善法”是一個非常熱的點,另一個是“境外NGO管理法”。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理解海外的機構在整個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民間公益過程中它們應處的地位,我覺得有這樣一個歷史的視角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我們應該立一個什么樣的法、應該怎么樣定位它們。第二個是知識精英,他們大部分都是體制內的精英,比如謝老師本身是在全國婦聯的系統,還有很多社科院的系統,中國社科院的系統、云南社科院、貴州社科院的系統以及很多高校的精英,比如在2005年、2006年的時候華南地區最早驅動本土草根NGO建設,比如中山大學的朱健剛教授的團隊,他們本身不是一個草根組織的從業者,那時候也沒有太多本土的基金會,他們都是體制內的或者一些知識精英樂意來發起機構,不管是踐行、參與發展,還是他們做各種各樣的能力建設面向草根組織。
我自己在2005年、2006年進入到民間公益組織的時候就是到了華南參加中山大學的培訓,完全搞不清楚。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公益組織,什么叫第三部門,怎么寫一個項目的邏輯方向。我想很多在今天這個會場中的人或者說當前在國內不管是基金會還是民間公益組織的從業者中堅的力量,他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另外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驅動,我稱之為區域的草根支持中心在驅動,我們不談北方,比如在陜西在那個階段誰在推動當地剛剛成長起來的本土的民間公益組織人才的培養和能力建設呢,比如陜西最為著名的高小賢老師的陜西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究會,在廣州可能最著名的就是中山大學公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在廣西當時最主要做的工作可能叫廣西的安典公益文化交流中心,在貴州、在重慶、在云南都有這樣一些我稱之為區域的草根支持機構,他們就是扎根在本土,他們專門來支持本地的公益人才的培養或者說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他們舉辦各種培訓、沙龍,做實習生的項目,做小額的資助,都來干這樣的事情。
核心的內容,我覺得當時在那個階段是中國的民間公益或者第三部門發展最好的時代,背后核心的內容是強調公民社會的理念,同時也非常強調參與式發展理念、方法、工具以及相應的實踐,背后強調的是現在我們公益中最值得珍惜的一些精神,比如謝老師剛才強調的“賦權賦能”、強調培育、強調把真正發展的命運交給我們服務的對象,她們才是發展的主流,然后我們強調尊重、多元、尊重差異、文化視角、社會性別社交、權利的視角等等。其實當前公益中談到的很多概念在90年代或者2000年初的時候,在這個領域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概念的話,你可能是一個外行沒有進入到這個門路里面。從2008年之后我們也知道過去中國的民間公益出現支持上的斷裂特別是在新的工作理念以及其它新公益的理念、社會企業的理念、大量的理念進入下使我們整個支持的脈絡沒有銜接,但這并不是壞事。這是我自己覺得中國民間公益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我當時特意找出兩張老照片,在廣州最早做的就是黃埔軍校,廣州地區當前民間公益組織的負責人、領導人都參加過“公益行動者協力營”或者“公益領導力協力營”類似這樣的培訓,我們可以看到麥田基金會的秘書長(見PPT)。很多在廣州的公益領域非常著名的,當前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的機構,他們都參加過這樣的培訓。
剛才我談到的區域性的支持機構是什么?如果把廣州的公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當做一個區域性支持機構,在廣西有安典公益,在貴州有眾益,在重慶有人做一周義工,在安徽有益和,在江西有益心益意,當時在云南有NGO,這些組織不是直接做一線的項目,他們做的項目就是支持當地的草根公益或者民間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網絡。千禾基金會在2009年一直在資助區域的草根指示中心,他們在當地針對當地成長起來的民間公益組織開展大量的工作、開展各種能力建設的工作。我們看到廣西的最明顯,比如剛剛開始在資助的時候安典在剛剛創立的時候可能十幾個人,能找到十幾家民間公益組織就已經不錯了,但是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家公益組織活躍在廣西公益各個領域,我想這是草根區域支持中心推動的成果。我上次也去安徽,他們請了三位演講嘉賓,一位是殘障人士來演講,還有一位是一個農家書社的,他們演講完了之后,我覺得演講得太好了,深受感動。我說:“你是在哪兒?”她說:“我是農家女。”謝麗華老師他們培養起來的農家女,我這次其實特別想邀請她過來演講,但最后我覺得在這樣討論戰略的場合還是邀請謝老師過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種子已經在當地的民間公益組織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我稱之為的第二個階段。這是廣西當時搞年會,各種各樣的(見PPT)。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8年之后,大量本土的基金會開始迅速發展,我稱之為“戰略資助,投資于人”的階段。培養的對象,我自己的觀察仍是以民間公益組織為主體。驅動的機構,我覺得從國際機構、知識精英和區域草根支持中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這個階段驅動中國本土公益人才培養的就是非公募基金會。第二個是專業的支持型組織開始大量出現,比如類似于恩派,雖然他們做得很早,但是我把他們定位為專業型的、支持型的機構。知識精英有兩部分,一部分像謝老師、高老師她們仍然堅持在這個領域中,但是一部分那個時代推動中國民間工藝發展的知識精英有的又回到了體制內,有的當了高校的院長、還有一些骨干依舊選擇留在公益行業。我覺得驅動是一個非公募的基金會和專業支持型組織。
在90年代初的時候,你參加這些公益人才培養或能力建設的培育項目都是第一講什么叫NGO,什么叫公益組織,第一部門、第二部門有什么區別,什么叫發展,什么叫參與式發展,怎么樣寫好一個計劃書,怎么做好財務管理,怎么做好志愿者管理,類似于這種我稱之為帶有普世性的培訓內容。當然現在也是需要的,但是那個階段特別明顯。在第二個階段,我個人認為領域開始聚焦,比如剛才謝老師提到的友成基金會最關注的是扶貧,它培養的人才就是在扶貧領域;阿拉善基金會就關注環保,它就做綠色領導力,它就做創綠家,它就做勁草同行,專門關注環保領域的人才培養?,F在我們知道我們在一個互聯網時代,所以非常強調新公益的領導力在這個領域大力發展起來?,F階段我們看到從2008年之后以南都公益基金會的資助為先,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大量的組織去汶川救援,南都公益基金會啟動了第一筆的資助項目,就是基金會開始資助公益組織來開展項目?,F在我們在談到資助的時候已經有這么多基金會在資助了,而那僅僅是在2008年之后才發生的事情。
我們見證了整個非公募基金會的快速成長,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勁草同行他們都是在國內的環保公益行業領導人才或者骨干。還有創綠家培養剛剛成立的有志于開展環保公益的創業人才,他們專門投入資源,配備各種立體支持網絡來支持環保公益人才的培養。千禾非常關注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的服務,我們除了給予這種項目的資助之外,我們資助了40個項目,特別是資助扎根在流動人口,不管在工業園區、留守兒童聚集的地方、女工聚集的地方,還是其它的一些流動人口聚集的地方,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之外,我們非常關心是些為流動人口服務的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的人才培養,所以我們發起了一個“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工作者成長計劃”,我們已經實踐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就是對珠三角地區那些在流動人口服務領域中核心的骨干或者管理的中堅人才進行培育,我們不僅給他們項目的資助,還有各種工作坊,做行動研究,給他們團體動力,我們希望推動這批人成長起來,進而帶動整個流動人口服務的公益組織的培養和發展。我想講的三個階段其實是有相互重疊的,我覺得這是第二個階段最為顯著和明顯的特征。
第三個階段是跨界合作和協同共育的階段??梢钥吹脚囵B的對象已經突破了民間公益組織,而組成跨界多元,或者說在很多公益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推動這種跨界作用,比如剛才羅主席提到的深圳羅湖的“她計劃”,我們就是規定來自社會組織的領導人或者社會組織的從業者不低于70%,有30%的人我們希望推動企業從業人員、政府管理者、媒體人士以及其它多樣的人士能夠進入。這背后恰恰體現了一種理念,我們要推動現代意義上真正公益生態的形成或者現代公益上的公益事業的發展,我們其實要構建一種生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單純有公益組織的從業人員是不夠的,我們希望形成一種所謂的跨界和協作的網絡,這個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在人才培養項目中的認同。驅動的機構當然也有基金會,但是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和高校比較深入的參與進來。核心的內容,我覺得除了強調前面那些基本內容,最主要的一個特征是互聯網時代下的國際視野與全球的慈善觀。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在高校層面可以看到從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公益研究院的成立,然后到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的成立,到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的成立,以及上個月深圳的國際公益學院的成立,都體現了這樣的一種趨勢,就是我們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系統的針對慈善公益人才培養有所準備、有所架構。我們還不算別的高校,他們雖然不叫公益慈善研究院,但是他們以各種非盈利管理,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很早就做“百人計劃”,培養一百名領袖人才,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很多地方都開設跟公益慈善相關的專業,所以我覺得這是第三階段的過程,我稱之為“協同共育”。
這是中山大學在2013年做的公益慈善的碩士班,在12月6號他們就迎來畢業了。這53位學員是什么呢?他們都是在職人士,來自于四部分的人:一部分人來自一線的公益慈善機構的負責人和骨干;另外一部分人是來自于基金會的管理者;第三部分來自政府的官員,她們有管慈善會的,她們有團委的、有紅十字會的,還有其它相關的政府部門;第四部分來自媒體的,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佛山日報,他們跑民生口或社會建設口的媒體都在我們這個版本里。其實我們覺得它最大的價值不是教給他們多少知識,而是通過這兩年的學習構建了一個他們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網絡,而這個網絡是非常強大的,他們會使現代公益慈善的理念迅速傳播,可以落實到他們的行動中。當然我們還有“她計劃”,“她計劃”其實也試圖去構建這樣一種網絡或者這樣一種學習機制,但是我們重點是針對女性公益人才培養。
我覺得總結開來有幾點思考,我提出來供大家做批判,不一定正確或者這個齲失補一定是這樣的,這是我自己在千禾基金會過去多年的實踐過程中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第一,在人才培養理念方面,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們都強調外部優質的教育資源引入。我的思考是在未來整個公益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是五個并重,第一個并重是什么?我們除了強調外部的教育資源的引入之外,我們引進專家、我們引進高校、我們引進國際成熟的公益慈善理念之外,但是要有另外一個并重就是本土的公益行動者,也就是在座的很多同仁們是在一線的行動者,我把公益行動者本身稱之為“行動研究者”,我們自身的本土的知識體制的構建以及學習型組織的構建要并重。在引進的同時,我們本土的公益行動者必須自己利用行動研究或者在一個實踐過程中通過反思性的學習來構建我們自己能夠理解的知識,進而更好的指導我們的行動。我稱之為“行動研究者”是什么?研究者是自己,就是行動者。研究什么?研究我們自己的行動,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而我們行動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更好的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我覺得當前更強調前面,但是后面這一塊現在還沒有發展出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覺得在整個教育的理念上尤其是外部資源的引入,高大上的、資深的引入與本土行動者自身知識體系構建和所在組織的學習型組織的構建要并重。
第二,在人才培養的類似方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整個公益里面可能“公益領導力”這幾個字我們聽得已經耳熟能詳,但是我們觀察當前整個公益慈善發展狀況中,我覺得要堅持第二個并重,就是在人才類型方面,公益領袖型的人才與業務骨干和管理中堅人才的培養并重。我們知道現在有非常卓越的公益領導人,但是他做組織做得并不好,我們可以看到身邊有非常多這樣的案例,他的原因在于在組織內部缺乏業務骨干和管理中堅,而我們在這一方面如何著力?其實在過去的公益領域里面,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我們大部分的資源更多的傾向于組織的負責人或者領導人,但是傾向于我們中層甚至傾向于一線的這些人員其實相對的培訓資源或者能力建設資源投入是失衡的。我們覺得未來除了需要公益領導人之外,最需要的是一批能夠扎根、能夠把自己的理念、機構的理念和使命轉化為實踐行動的管理骨干。
第三,在人才培養的方式上。在座的同仁可能和我一樣最早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更多的是參加短期的業務的培訓,比如你不知道怎么寫項目管理,趕快參加兩天的學習如何寫項目管理書;財務管理不知道怎么做,參加一個財務管理培訓班;志愿者不知道怎么做,請資深的義工管理或者志愿者管理來給我們講他們是怎么做志愿者或者義工管理;組織內部治理籌資怎么搞不清楚,參加一個籌資工作坊或者籌資的培訓,我稱之為都是短期的業務型培訓。我們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覺得在人才培養上是第三個并重,就是短期的業務培訓能夠和長期的系統的“書院式”的教育并重。我想這恰恰是高校開始關注整個領域公益人才培養中的價值,所以我覺得在座的同仁,像我們53個同學里面很多都是工作了相當多年的時間,他們要讀系統的兩年的課程,都是利用周六和周日,非常辛苦的,他們是希望建立一個對公益慈善非常重要的機制。我自己比喻成像一個積木的過程,你參加這一個積木插到你大腦中,參加另外一個積木又插到你大腦中,但是沒有轉化為一個作為公益行動者的系統的支持、有體系性的支持,所以我們會覺得零散、會覺得碎片化,聽了很多課后會覺得理論不聯系實際。當然外部的原因是有的,但是內部我們自我反思來講,這跟每一個公益組織的行動者沒有建立自己內在系統的支持體系是息息相關的。只有靠我們靜下心來做回顧、反思性的學習,而不是參加發展更多短期的業務培訓,當然這也是必要的。
第四,人才培養的對象從一個全職公益人的能力提升到現在越來越強調到跨界人士的吸引和培養并重。像孫莉莉秘書長進入到我們的公益領域里面來,你不能說她是一個全職公益人,但是她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成為這個領域最重要的一個公益領導人。我特別用了兩個概念,第一個是吸引,第二個是培養,首先能夠吸引進來。當然有很多人進入到公益領域是不適,覺得你們開個會都開不好,亂七八糟的,一點都不專業,然后很失望,但也有一些留下了。我自己對一個人才的概念特別是針對公益人之外的企業、政府、媒體很多進到公益領域的人來講,他們也有很多人咨詢我說“我應不應該轉型”,特別是40多歲大概收入也差不多了,人生仿佛也沒有什么追求了,看到自己50了,就問我要不要轉型。我給他們說的是:第一,你進到這個領域里面不要期望這個領域能夠給你提供多么好的支持。這個領域的支持不系統的,你到了這個機構可能沒有入職培訓,連一個入職新員工手冊都沒有,文件也是亂七八糟的,一天不知道干什么,也沒人管你。我說如果你不能接受這種狀態,我建議還是再晚幾年進來,等這個行業再成熟一點。如果你想進入這個行業,你必須說“由于我的加入,我為這個領域帶來改變”,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就會接受一切的不完美。我很坦率地講在公益慈善的領域,包括今天我們基金會下午在開會PPT視頻都播不出來,在基金會領域都是這種,人生就是接受,大家就放下了。這么高大上的會竟然PPT放不出來,這是基金會,可想而知我們草根NGO在實踐過程中的程序化管理、標準化管理、系統化管理、模塊化管理都在剛剛起步階段。當你進入到這個領域說“這個平臺應該給你很好的支持,我才來干”,可能你會失望的離開這個領域。但是當你說“我要加入這個領域,因為我進來會帶來這個領域的改變和發展”,那么你的忍耐力就會更好,也會真正成為這個行業的精英。我自己經常說的是進到公益領域里面的從業者不應該成為一個操作工,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工程師因為現在最缺的是工程師。莉莉秘書長轉型比較成功,沒有失望的離開,反而投入到里面。
最后一個方面,我特別想強調的是人才培養的內容。我覺得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經常談“參與式發展”,甚至“社會性別”,這些好像都是舶來品(指國外引入的概念)。我記得在2008年高小賢老師拉我們去參加很多會議都是反思參與式發展、都是建立本土模式,當時開了很多會,但是我想說在人才培養的內容方面國際成熟的公益慈善的借鑒,現在我們是借鑒了更多,但是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并重,而在后一個方面在很多的當前的教育和公益慈善教育當中還沒有非常好的發展出來。要說幾點思考的話,我想這五點思考是五個并重。我覺得對于我們未來如何更加理性的看待整個行業的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帶給大家一些思考,純算拋磚引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