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蔣正華副委員長、王茂林書記、沙祖康副秘書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第五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組委會感謝并歡迎大家的到來!
去年感恩節,當我們從上一屆論壇輪值主席手中接過論壇的會旗,在感謝大家信任的同時,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其實是責任。今年是中國非公募基金會成立的第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的非公募基金會迅速成長,截止到昨天已經達到2065家,遠遠超過公募基金會的數量。今年也是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成立的第五年?!拔濉痹谥袊鴤鹘y中意味著收斂、傳承與寄托。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擔任論壇的輪值主席,盧德之理事長和我都深感責任重大。曾子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迸e辦這屆論壇,凝聚了各家主辦機構、協辦單位及眾多有志之士的力量,我在此誠摯地向所有為論壇付出心血的人們道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為中國的社會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自今年伊始,盧德之理事長和我就開始思考,什么樣的主題才值得在論壇五周年的時候拿出來讓我們六百多人在這里花時間討論,什么樣的主題才能肩負起繼往開來的使命?;仡櫼酝鲗?,論壇的視野是逐漸擴充的,從關注自身組織機構的專業建設,到現在擴展到如何讓非公募基金會論壇在整體社會建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這是本屆論壇應該提出的一個主題。在這個修身、自律、自我發展的過程中,以凱風基金會為例,我們支持了第一個民政部主辦的社會管理雜志,以及開展網絡建設、資助培訓與海外訪問、在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等項目,希望促進行業內部的人才成長,促進領導力的培養以及行業平臺的發展。而現在我們可以從“修身”轉向“治國、平天下”,討論如何作為一個行業群體面向社會來貢獻大家的力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屆論壇確定了“非公募基金會在社會建設中的角色和定位”的主題,而“理性公益、多元發展”則是對這一主題更鮮明的提煉。這就是我們兩個輪值主席機構思考討論、和組委會成員共同探討確定的主題。
那么何為理性公益?首先,公益這個詞,是源于希臘文的“愛”和“人類”兩個詞根,公益的概念可以說就是愛人類。在座的朋友們無論是來自美國還是英國,大家共同之處首先都是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的人類成員,即便跨國界、跨學科、跨文化,但都有著共同的人類追求。在共同愛人類的理想之下,當然也有多元化的不同,要實現愛人類的理想還需要理性的去做公益,而不只是出于感性和愛。在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對理性公益的理解和個人感受。我覺得理性公益首先是相對于感性公益來說的一個概念,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母親就教育我要“給予”和“分享”,以給予為快樂,以分享為快樂。這就是最原始本真和發自內心的感性公益心。但感性的公益心只是源頭活水,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理性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才能真正使其惠澤社會。馬克思·韋伯將理性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追求價值目標,工具理性則注重通過科學規則和管理實現目標。因此應該說,理性公益首先區別于感性公益在于其理性化特質;其次,基金會在設定愿景和使命的階段,需要價值理性的引領,形成清晰的方向;而在實現愿景的過程中,則需要工具理性的指導,有效地組織資源,成為社會建設的催化劑,不單是依靠個體的力量,而且要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廣泛的傳遞正能量和愛能量。在我們的同行者中,已經有很多機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盧德之理事長提出的資本精神、徐永光理事長推動的行業培育和王振耀院長倡導的專業研究與能力建設等,都是理性公益在中國的先鋒實踐。
理性公益能夠推動社會理性的發展,但同時也需要得到制度理性的支撐。眾所周知,馬林諾夫斯基曾經歸納過社會文化的發展可以分為思想價值體系、制度以及器物三個層面。在價值層面,我們具備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落地實踐的過程中,其實也需要更多的制度理性支持,因此我們今天請來了國稅總局政策法規司叢明司長和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李勇副局長蒞臨指導和支持。我們非常愿意促進基金會與各界的理性對話,進而推動公益的理性思考與實踐。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是一個很好的理性對話平臺,不僅有基金會同仁間的對話,也有基金會與政府部門、學者、企業和NGO之間的對話。這也正是論壇成立之始王振耀院長與我們這些創始基金會討論搭建平臺的初衷。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將社會視為很重要的一支力量,決定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補充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不能發揮作用之處。這也正是今天大家在這里濟濟一堂討論的目標和方向。本屆論壇也特別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康曉光教授和中國社科院唐鈞教授領銜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完成“非公募基金會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稅收政策”兩個研究報告。希望能夠積極促進行業理性發展,有效推動社會建設工作。
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案例。以凱風基金會自身的理性探索來說,在凱風成為本屆論壇的輪值主席之后,我不僅是作為凱風基金會創始人在探索思考,而且也在為非公募基金會這一行業組織在探索思考。我在19歲的時候就在思考我自己的人生意義,如何能夠推動人類進步,促進社會發展,這也成為凱風基金會成立的愿景和使命。我一直與中國很多政府官員、學者和媒體人等探討這個問題。上個月我剛剛去美國,同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的學者和美國基金會的一些領導人等四十多人交流,討論當今中國面臨的最重大的問題和挑戰是什么?當今世界面臨的最重大問題和挑戰又是什么?最終,我發現大家在三個方面很有共識:第一,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現代世界,我們需要構建新的廣為認同的價值體系,來指導世界層面、國家層面、組織和個人層面的交往;第二,我們需要探索和采取新的全球治理模式以應對全人類所面臨的跨國、跨地區的挑戰,如可持續發展問題、環保問題、氣候變暖等問題;第三,我們需要解決城市化進程面臨的難題,與西方不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伴隨工業化進程和信息化進程同步到來,如何進行城市化,究竟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工作、居住和生活,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大家認為,答案其實就是回歸到人本身,回歸人文精神,為人建造城市,而不是為物質、為建筑、為汽車建造城市。這也就是我做理性公益的思考,如何從美好的愿景目標出發,理性執行選擇具體的領域,解決具體的問題,因此我們支持相關研究,與清華合作做智庫,不斷思考如何把人文精神和價值精神實踐落實。
關于第二個主題,何為“多元發展”?應該說多元是功能主義視角下,與“單一發展”相對應的概念。隨著社會同一性的消解,社會分層的多樣,社會建設的需求變得立體復雜。從艾森斯塔德到杜維明都在積極倡導多元現代性,多元化成為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已經形成共識。就是我剛剛提到的,我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人類成員,有著共同的人類特質,但我們又是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歷史背景和地域國家,我們又有著個性,需要尊重不同個性和多元發展。在社會建設領域,不同地區、類型和領域的公益組織也需要多元發展,同時跨界、跨國、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合作,互相尊重,相互分享,形成豐富的、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生態系統。我認為我們的行業既需要組織內的交流,同時也需要與組織外各界機構和人士的互動合作。
我個人的從業經歷使我對于多元發展的重要性有著深切體會。我曾在政府、大學、國有企業工作過,之后出來創業。這十多年來其實一直都在勤奮的工作和思考,我每天工作都不少于十六個小時,至少保留三個小時來讀書。對我來說讀書就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失,經過這樣不斷學習和思考的過程,2007年我創辦了凱風公益基金會??偨Y來看,我曾在5個不同的行業類別工作,在跨行業的合作過程中我自己得到了發展。我的體會,合作是多元發展的前提條件,合作能夠成功需要三個要素,第一是大家要有共同的價值理念,這是金字塔的原點,也是中國人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有從這個道的原點出發才能對話和合作;第二是換位思考的意識,不能從等位去想問題,國家和國家之間、個人和個人之間都需要換位思考;第三是開放包容的心態。我認為這三個最核心的要素是合作成功的根本保障。
其實,這次論壇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協同合作的濃縮。非常感謝各位領導、企業家代表、基金會同仁、NGO代表、學術界代表和媒體朋友,參與論壇并分享智慧;本屆論壇設置了環保、救災、社會投資、基金會與NGO合作、公益信托、稅收政策、閃電發言等多個平行活動,有來自各方面的人士,包括來自美國、英國等不同國別的代表一起來互動分享和碰撞交流。稍后蔣正華副委員長、王茂林書記、沙祖康副秘書長也會來分享在國家層面和國際視角如何看待基金會的發展。
應該說,我們這代人是非常幸運的。我自己是在六十年代出生,我們趕上了中國的蓬勃發展,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豐富自己,在思考、對話和實踐過程中得到成長;而當下我們又趕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正如我經常講的,在對的時間與對的人做對的事情,現在無疑正是歷史時空下一個對的時機,我們有機會在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去圓一個凝聚了數代先賢前輩夙愿的“中國夢”。在個人的夢想與共同的“中國夢”之間,已經五歲的非公募基金會論壇也擁有它的夢——為推動中國的社會建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說起來雖然不一樣,但根底里都是相通的。做公益的人,是追夢的人,最終的夢想都是“愛人類”。
古詩有云:“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痹肝覀兇蠹以谶@一偉大夢想之下,攜手并肩,砥礪前行。
最后,預祝第五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