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思考,我們到底能用什么樣的事用很少的錢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發揮更大的效應,倡導更多人走到公益這條道路里面來,用什么樣的方法呢?當時參加很多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和其他行業會議,我們覺得有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以前也是從商業機構過來的,當我們所有組織加在一起對這個社會影響力到底能有多少,如果我們所有人同時呼喊一個口號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少?我們就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NGO基金會都只是埋頭做事,那么對這個社會改良的議題能夠貢獻多少?所以我們發現我們必須有一個改變,必須要去做倡導,這是我們逐步從實操型向倡導型轉變的思路過程,但這個過程很糾結,因為我們覺得實操是實干型的,倡導是玩虛的,到街上喊喊口號、發發傳單,如果你天天吆喝、天天罵人,誰會資助你,誰會讓你這個基金會發展下去呢?
我們也做了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倡導,以往倡導的模式是我剛才說的喊口號、發傳單甚至千人萬人拉橫幅和弄問卷,但是這么干顯然是不行的,我們在想倡導真正意義是什么,我認為倡導就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事,他也知道有些事是需要來做的,并且他懂得做這件事背后的理念、目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除此之外,它還應該能夠跟著我們一起去做,成為我們這個團隊當中的力量,這才是我們認為倡導應該做的事情。那么倡導如果做這樣事情的話怎么樣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如果推翻我們以前所做的一切,專門到街上搞倡導和維權也不是可取之道,所以我們當時有一個考慮,如何把我們現有實施型的項目加入更多倡導的元素,加入更多公眾參與的元素,這些是我們所需要考慮的??紤]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發現一個困境,就是當有更多的人參與到你這些公益事件當中的時候,它同時帶來了很多很多的期待,還有很多很多的要求??墒且患一饡埠?,一家公益組織也好,當你想要去獲得這個資源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和他們的要求?如果為了滿足所有參與者的要求和需要,而同時犧牲了你服務對象的利益,讓服務對象受到更多滋擾甚至產生二次傷害的話,那倡導的這個項目還有什么意義?這樣的項目我們是不能做的。所以我們倡導這個項目的時候有很多原則,歸根結底是一句話叫“受助人受擾最小化”。
跟大家介紹兩個案例:一個案例是大學生資助,傳統的大學生資助用什么方法?我找企業或者有錢人要一筆錢,有多少錢就資助多少學生,把農村學生找到以后一一配對,這是傳統型的。但這個過程當中對公益組織來說很大的困境,第一,公益組織的成本誰來買單?第二,這樣的事情往往做得假大空,中間很多受幫助的學生只拿到了錢,但受到了傷害。還有是很難真正評估哪些人需要幫助。倡導型項目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在邏輯設計上有不同,我們主要考慮到的是我們把媒體引進來,讓媒體去幫助我們去尋找一些有需要的學生,同時,我們把公眾號召起來,讓更多公眾經過選拔和培訓之后成為合格志愿者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家訪,之后有一對一的資助,然后整個公益組織的工作成本由企業來買單,這樣的項目跟傳統型的大學生資助項目是很不一樣的。
另外一個項目是鞋盒禮物這個項目,就是號召市民在家里不用放棄鞋盒里面放入指定物品,從圣誕節一直到春節期間由公益組織人一一安排送給小孩子,這是非常簡單的項目。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動員更多人參與進來,同時不能傷害到服務群體的利益,這需要很多的考量。這個項目我們把它的模式叫“石頭湯”模式,意思是說公益組織在這個過程當中并不是一個主導者,而是一個賦權者,要想方設法發動社會的能動性,而不是整天喊“你們大家要怎么樣”,要讓不同的群體參與進來為這個項目有所貢獻。比如鞋盒禮物這個項目從開始的媒體宣傳到市民的主動參與,到很多商家為鞋盒禮物提供倉儲,甚至過程中是由車友會提供的,其他成本基本全部被社會消化了,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公益組織最應該做的協調工作。
做這樣一個項目設計時候必須要考慮兩部分的內容:一個是我們所要影響的那些人他們到底要什么,還有就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要什么,我們到底能給什么。這是簡圖,我們分析了一下項目涉及的人群是哪些,比如媒體需要的是新聞點,那我們如何在項目當中為它提供相應的新聞點,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做些什么樣的配合,諸如此類。做好實操型項目是對你服務的人群以及吸引加入到你這個項目當中的人群要有非常理性的分析,經過分析才有很好的推廣。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有一個體會,是從最開始我們06、07年做項目時候有一個感覺是推不動,我覺得有很多組織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中是我想做一件事不知道該怎么做,或者我想做一件事不知道怎么推,到底怎么辦?轉換一下思路。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有很多的成長,最開始作為一個被迫實操型的基金會我們是見錢眼開的,到處找錢,跟昨天我看到的很多NGO的情況一樣,看到基金會眼都綠了,就說“你能不能給點兒錢啊”慢慢我們發現不是錢操控我們要做什么項目,而是我們到底能為這個社會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我們有清晰目標自然有很多資源加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