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我想糾正一下,我現在不在北大公民社會研究中心,我們有一個新的中心叫北大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非常高興接受邀請,既然是大學老師,為了跟我們這樣一個閃電發言相結合,我特別想問問大家你們誰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我們搞NGO的人,我們搞這樣一個社會的倡導,我們搞這樣一個社會的變革,這是什么東西?我想我的發言可能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我們這一輩子這一生都要了解這個東西是個什么東西。這是一幅非常非常有名的畫,是1913年時候俄國一個著名藝術家馬列維奇的畫名字叫《白底上的黑色方塊》,而且大家要知道馬列維奇經過系統西方教育,但是1913年他經歷過那么多藝術嘗試的時候突然有一種靈感畫出這么一幅畫,這幅畫從表面是每個人都能做出來的事情,但是他開創了藝術史上的流派,叫“至上主義”。
我們做媒體也好,做公益的也好,誰是媒體?尤其在現在社交媒體這么發達的情況下,我們似乎都覺得我們是主人,我們在看著別人表演,但是這個方塊告訴我們的是什么?黑色方塊是我們把所有聚像東西抽象完以后只剩人類本能的情感的東西,這種東西在今天的社交網上,我看社交網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就像這個方塊一樣,它照應的都是我們每個人的欲望和本能性的表演,所以這是我們今天做公益的人特別要關注的一個問題,盡管它很懸,但是它很有道理。
我今天講幾個問題。
第一點,是誰是凝視的主體?原來我們認為做公益的人應該是主人,但是做公益的時候、在互聯網的今天,實際上大家都是我們的主人,我們是被觀看的對象,我們是被凝視的對象,而且我們在使用這樣一個倡導公益也好,在使用這樣一個社交新媒體的時候也好,我們以怎樣的表演、以怎樣的行為讓大家認同我,這是第一點我想講的。
第二點,觀念的改變,觀念的改變就像這幅畫一樣,其實它最重要的來自于外在變化對內在變化的影響,這種東西對做公益的人來講很重要的是要不斷的學習,不簡單是對外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自我的認識。
第三點,我特別想講理性公益當中,我們今天已經有很多場合講透明、專業,但是在我的演講當中我可能更多的要告訴大家公益最終靠的是一種激情,靠的是一種感性的東西,就像竇竇剛才說的價值導向性的這樣一種產品,如果完全的理性你可以去做企業、可以去做商業,你沒有必要來公益界。
第四點,我想講誤認,誤認這個東西是大家不能彼此的了解,不能彼此的了解一個方面給大家帶來很大的痛苦,但是如果運用得好的話,誤認會帶來很大收獲的東西,有一句話叫“真理來自誤認”,這告訴大家什么道理?也就是說我們在行動當中有很多差異和我們不理解的東西,但是正是在這種差異和不理解當中我們能夠找到真知,能夠找到跟我們志同道合的伙伴,也能夠找到讓這個項目持久下去的理由。
第五點,我想講多元化,也是今天的一個主體,多元化的意義恰恰是保衛差異,我們一直跟大家說的一點是你從來不要認為你的存在是沒有人去關照的,你現在考慮的問題是你的存在以何種方式存在,別人怎么認同你、怎么認識你。我們很多人認為我們多發圖片、多去做媒體的報道就能讓媒體認識我。媒體一定是雙刃劍的東西,所以在這樣一種自媒體環境下,因為我也訪了很多公益界的人,今天是很坦誠的一個交流,從內心里真的是為這些人捏把汗,因為你所謂這樣一種表演是得不到別人認同的,只是自我滿足而已。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定要首先尊重別人,這個對公益界來講更為重要,如果你不尊重別人,讓別人尊重你,這是不可能的。
第六點,是在今天的理性公益背后實際上如何突顯激情的問題,在多元化背景下我們如何保衛差異,更重要的是在今天不斷變化的社會里面如何不斷的去創新、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認識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你自己,所以這個社會到現在是體驗的社會。
最后一點,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行進中開火”,這是軍事上的一個口號,但是這也是理性的東西,幫我們不斷在行動中完善我們的項目、幫我們實現項目持續的東西,但是所有東西都不要坐而論道,起而行是我們今天面臨最大的問題。講到這個地方特別想跟大家再去講,其實馬列維奇最終結束了他至上主義這樣一個藝術流派,1918年又重新畫一幅畫叫《白底上的白色方塊》,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實現了天人合一的道路,在運動當中、在美當中把我們所有本能的、欲望的,其實是看不見的自我的東西,融入到社會發展背景里面去,融入到宇宙里面去,這個時候才會真正實現我們的公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