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

      鄭筱筠:宗教進入社會公共領域的有效突進
      2011年11月29日 作者:鄭筱筠

      鄭筱筠,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謝謝林秘書長,謝謝學誠法師,在座的高僧大德、大菩薩,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題目,我講的是慈善公益事業,宗教進入社會公共領域的有效突進。

          

      我先講一個背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國的宗教公益慈善事業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宗教在慈善公益領域做了很多事,作用逐漸被政府公眾認可,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社會,宗教在社會慈善領域,始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隨著宗教信仰的快速增長,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宗教的慈善公益活動日益活躍,這存在一個問題,當代社會轉型時期,宗教應該怎樣更好的發展,宗教怎么在日益開放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由于沒有相關的法規措施,那么宗教究竟怎么發展?未來的走向究竟是怎樣的,究竟怎樣建構自己的服務體系。

          

      我們的思路:第一,宗教在慈善公益事業的社會定位問題,第二,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慈善公益事業的角色,第三,當代宗教公益事業將面臨很多挑戰,第四,在中國當代社會轉型時期,我們中國宗教慈善公益的發展趨勢究竟什么樣。

          

      第一個問題,宗教在慈善公益事業中的社會定位問題。事實上在我們現有的全球很多西方國家已經發展起非常發達的慈善模式,比如說美國是民間主導型的慈善模式,英國是政府民間合作伙伴型的慈善模式,加拿大是志愿參與型的參與模式,新加坡是政府主導型的慈善模式,中國的香港是社會多元參與型的慈善模式,臺灣是社會福利型的慈善模式,中國大陸的宗教慈善模式正在探索和形成過程中,因此如何準確定位非常關鍵。

          

      過去,慈善公益事業是中國宗教的傳統,慈善事業的興起和中國的宗教有著不解之緣,宗教是慈善事業一個常青藤,慈善觀念是中國宗教一個重要理論組成,慈善活動是宗教慈善觀念外顯化和社會化的,是宗教慈善理念的社會象征符號。我們最近幾十年來,尤其30年來,我們大陸的佛教界相繼成立了很多基金會、各種機構,比如佛教希望工程編委會,慈善功德會、慈善超市等等慈善形式,而港臺地區的慈善—臺灣慈濟功德會、佛光山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也在積極踐行佛教慈善事業,佛教這樣,其他宗教也這樣。

          

      第二,中國當代中國宗教已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慈善公益模式。近年來,宗教團體、宗教公益基金會,已經在慈善公益實踐活動中,表現出高度的社會動員能力和慈悲救助的社會服務能力,包括仁愛慈善基金會在學誠大法師和林秘書長以及眾多志愿者參與下,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步走出中國特色的宗教慈善服務模式。

          

      我介紹一下南傳佛教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項目,南傳佛教一般強調自我個人的修行,而不是很強調社會參與,這就是它跟大乘佛教之間的區別。但是近年來這個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南傳佛教僧人甚至把從事慈善活動看作是自己的凡塵使命,他們開始有組織參與到禁毒、防艾滋病等等社會工作當中去,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進步了,首先他們在工作中采取多方合作的組織機構管理模式,同時加強隊伍建設,使之真正服務于社會,在慈善活動的內容安排上,心靈關懷、物質關懷并重,傳統和現代手段相結合,他們開展各種培訓班,發放各種材料。

          

      這是一些活動,看艾滋病的患者等等。它的效果是什么呢?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佛教協會會長、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總佛寺主持祜巴龍莊勐大長老認為,僧人就是用佛教的慈悲之心關懷被病痛折磨的人,要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用佛教精神約束人們的行為,預防疾病。

          

      目前西雙版納州大大小小八 百多所佛寺,信佛群眾30多萬人,百分之八九十參與到佛光之家的事業中來。

          

      除了我們在常態下慈善活動之外,那么我們在災難現場非常態、非秩序化的現場,我們佛教的慈善公益活動如何?現在越來越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宗教應對體系,千百年來,宗教應對災難已經形成了一個從觀念到行動的運行體系,有很多成熟的行動方案和模式,但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一種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使人們從精神心理到日常生活重新秩序化。

          

      秩序化第一個層面,就是從觀念上對災難做出解釋,對非常態、突變的事件納入對既有世界的認知框架中,雖然不同宗教對災難進行不同的解釋,但是有一個點是共同的,苦難是災難的核心,第二就是心理干預,通過撫慰、調整心理,首先宗教應對的災難體系表現為一種心理干預機制的建構,尤其表現在對個體的幫助方面,宗教應對的行為幫助人們整理社會人際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點,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慈善公益事業中的角色。政府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始終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當代的中國,政府始終是社會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和管理者,2009年以后,政府民政部門對慈善事業的宏觀指導,政府對慈善事業的推動日趨凸顯,慈善聯合救助機制,將趨于完善。但是政府同時應該在慈善政策法規建設中,政府應該發揮政府的職責,應該積極培育社會公眾參與到慈善事業中的意識和責任,鼓勵更多的公益基金會和慈善團體參與到社會公共領域建設中,同時還應該加大執法和監督的力度,使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政府應該鼓勵慈善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當代中國慈善公益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在組織制度方面,宗教慈善組織不能建立獨立的法人機制,現在的體制下,因此難以全面開展各種社會公益事業,第二,宗教慈善基金管理方法,缺乏相應的管理、監督機制,缺乏操作層面的制度保障。

          

      第三,雖然宗教界創辦了各種慈善超市、慈善基金會,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活動,開始展示中國宗教界在基金探索的模式,但是和慈善家參與的慈善事業相比,宗教慈善事業發展還顯不足,也沒有完全對自身理論體系的創新和發展。

          

      第四,缺乏慈善公益事業的專業人才,這個同樣也困擾著中國公益基金會和中國宗教公益慈善發展。

          

      第五,如何和當代中國公益事業接軌,也是中國公益事業面臨的問題,隨著國際交往活動日益增多,我們符合以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去和國際救援、國際慈善活動接軌?這也是未來困擾大家的一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宗教慈善公益的發展趨勢究竟是什么?我認為,宗教公益慈善仍然是中國步入社會公共領域的一個有效途徑,宗教公益活動將得到一個更好的發展契機。第二,宗教慈善的專業化程度將得到有效的大力提升,第三,中國宗教慈善公益活動將會得到一個有機的整合,從各自分散性的慈善公益活動進而逐步發展為聯合性、整體的性的一個宗教慈善公益活動,從而更好地有力展示中國宗教慈善活動的社會貢獻力量。

          

      我的結論是這樣: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當代宗教公益慈善事業,剛剛開始發展,對于中國政府和宗教來說,所有的問題既是挑戰,同時也是一個發展的契機,對于政府而言,宗教組織進入社會公共領域的慈善公益活動,可以為宗教的發展和管理提供一種途徑和思考,而對于中國宗教來說,這既是展示其社會高度動員社會資本的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整合社會資源的一個平臺。

          

      因此,社會公益事業將成為當代中國宗教進入社會公共領域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這也將是其進入國際社會公共領域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宗教將會形成中國特色的慈善公益模式,成為中國乃至國際社會公共領域重要的一個慈善活動主體。

          

      我的匯報結束了,謝謝大家!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微博
      大胆西西裸体美女人体_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_FREEHDXXXXMOVIE_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内射

        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