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

      郭虹:災后重建中的草根NGO
      2009年10月29日 作者:郭虹

      我是按照基金會論壇的要求,代表四川的NGO來介紹一下在災后重建當中的NGO,所以我今天的題目叫做災后重建當中的NGO他們的行動與困境,可能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廖曉義剛才介紹的是社會學所,那是一個身份,現在我們所里又另外成立了一個中心,所以我是這個中心的秘書長,借此公告一下,希望大家支持。

       

      我想說一下現在目前在災區參加災后重建的民間組織到底有哪些,我們自己把它做了這么樣的一個分類。首先一個是叫社會公益組織。這個社會公益組織其實也包括今天我們在座的很多公益基金會,不管他是私募還是公募的,那它只是做公益事業的,那它都是公益組織。公益組織和我們后面談到的一些組織,它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說他們特別強調的是公共利益,而且這些組織當中絕大部分組織是以公民社會的發展為理念的這樣的一些組織。

       

      第二類組織我們把它稱之為社會慈善組織,比如說在這次地震當中,有很多宗教界的朋友,包括一些有宗教背景的這樣一些做慈善的這么樣的一些組織。

       

      第三類我們把它稱之為企業團隊,包括像我們的萬科、戴爾、移動公司,有很多到目前還以派遣志愿者或者是志愿者工作站的形式,在災區參與災后重建的,他們更多地是代表著企業的,是企業團隊,這是一類。

       

      第三類我們把它稱之為學生社團,這也是以高校學生社團為主的,目前還在災區堅持工作的這樣的一批民間組織。

       

      最后還有一類群體,我覺得也應該特別提出來,就是公民個人和公民的組合,我來自成都,我可以告訴大家一直到今天為止,每到周末,比如說今天是星期五了,那你就會看到有很多私家車,一群一群,兩三輛、四五輛,他們就會到哪里去,會到災區,他們有的是過去的老知青,回自己的生產隊,有的是因為這幾年認識的一些農家樂的朋友在災區。那么他們會以這么樣的一種形式,利用周末的時間到災區去和老百姓一起陪伴他們、參與他們的一些重建,陪伴他們的重建,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公民和公民的組合。

       

      那在這里我要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點是上次我們在合作論壇上分享到的一個,就是下來以后也有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你把公益和慈善做了一個區分?我自己是根據我們這個實踐,我們在災區的這個實踐當中,我們覺得在這一次512地震當中,在我們的民間救助活動當中,你會看到一種從慈善到公益的這么樣的一種不同的轉變。那他們的這個轉變可以基于以下幾點可以看到,首先我們說做慈善它是基于一種個人的好心,善行的,我們說好人好事,那做公益它就不一樣,就是叫做基于公共利益的公民行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我們地震的時候在512的那個大門口貼了一個條,你是來把事情做好的,而不是來做好人好事的。因為如果你只是想著來做好人好事,你會到這里來你會發現,你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你沒有背包、沒有帶糧食,自己沒有能力來負擔自己的交通費用。那你到這里來你不但不能夠救災,反而你會成為災民,大家還要來救你,所以如果你不能把事情做好,那我會勸我們的這些合作伙伴,你把準備做好了再來,你如果沒有把握做好這個事情,那你回去最好做好準備再來,所以這是做慈善和做公益的一個很大不同。

       

      還有我們覺得做慈善你可以特立獨行,比如說像我們的陳光標,四川人都管他叫標哥,他可以提著一個袋子,錢裝在里面一百塊錢一百塊錢見人就撒,做公益不能這樣做,做公益你必須要按照一些法律,首先是一個守法,第二個還要遵守一些規則,不能特立獨行。

       

      第三做慈善你可以是個人行為,誰都可以去做,可是你如果做一個公共利益的話,那你必須要有一個合作,它必須要通過組織行為。前兩天我們在成都開了一個生態廁所的一個現場會,我們就講修廁所是一家一戶的私事兒,但是如果你在廁所前面加上兩個字,生態,那么這個生態,那么這個生態廁所它就不是一家一戶的私事兒,因為你是生態,它就意味著環境保護,意味著這種垃圾的污染等等,那它就代表了一種公共的利益,那就說明你這種行為它就變成了一種公共行為,所以這兩者之間它是不一樣的,你自家修一個廁所只能改變你自己的環境,它不能對生態造成影響,而必須是一個集體的行動,大家都來使用這樣的一個生態廁所,才能使我們這樣的一方水源得到保護,所以它必須是一個組織行為。

       

      第四做慈善我們可以僅僅是給予,給就行了,給就好。但是做公益可能不太一樣,我們希望的是參與,希望的是合作,希望的是在這個參與的合作當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包括接受這些幫助的對象,那NGO到底做了一些什么,我們昨天在這個,昨天的展示和今天的很多匯報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那么在這里我總是說,可以看到NGO能夠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我就不多說了。

       

      那我在這里也還想特別地說一下,就是作為五大方面軍在參與災后重建當中的公益組織,他們的工作當中有一些什么特點?因為我本人一直,我和我本人所在的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從515號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們一直在災區,一直堅持為在災區的NGO提供一些信息服務,在南都基金會的支持下。

       

      那么我們更多地關注到的和了解到的情況是,公益組織他的一些工作情況,所以在這里也跟大家做一個匯報。

       

      首先就是公民意識的教育,這是整個在災區的公益組織所有的項目當中,這個是放在首位的。

       

      第二位是根據需求來提供服務,等一會兒我們可以聽到方嘉珂老師,他們會以一個非常良好的范例,是根據需求來提供服務。

       

      第三個絕大多數的,應該說是100%的項目都是采取一個項目的運作。

       

      第四個是它的工作方式很靈活。

       

      那現在他們遇到的一個,就是我們在災區遇到的行動也會有一些困境,這個困境是什么?首先一個是規模小,大家都知道我們最大的一個項目,可能像廖曉義剛才他們的家園算是比較大的項目300多萬,這個就算是一個很大的項目了,其他的一些項目都比較小,都是一百多萬這樣的,一兩百萬的項目,規模都很小,但是相對地來講我們知道,政府在這一次的投入,在災后重建投入是4萬億,那么其中在四川災區大概有一萬億,那這樣的一萬億項目當中,幾乎沒有多少是來做社會發展的,全部是在做硬件投資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那么規模小是NGO的一個行動困境,第二個數量少分布也很零散。剛才鄧國勝老師在問我說現在災區還有多少人在底下堅持工作,我說可能在底下工作的NGO可能有3040家,但是真正自己有工作點,有工作站在災區一直堅持工作的可能也就是10來家左右,不多,如果再加上合作伙伴一起來合作,就是一個點上面有幾家,比如說像落水,一個點上有十家這樣的機構,可能加在一起有20家,但是真正的工作點不到10家。

       

      第三個是能力參差不齊,這個里面有很多經驗豐富的,比如說像廖曉義這樣的,有10多年經驗的NGO,但是也有很多在地震以后才成立起來的,剛剛從呂朝他們孵化器里面出來的這樣的NGO,所以他們的能力參差不齊。

       

      第四個是人員新,由于大量的NGO都是在災后新的項目要上新的人,我們招聘了一大批新的人員,所以這個新的人員,而且這個人員人力資源不足,因為沒有錢招到足夠的人。

       

      第五個就是物資和資金的缺乏。

       

      我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一點就是說,NGO的行動雖然它的作用有限,但是它的意義重大,特別重要的是他給了老百姓一個信心,溫家寶說在危機的時候信心比金子還可貴,來自民間的NGO的和普通人的支持,能夠給災區群眾以重建家園的信心。

       

      最后我們的經驗也表明,只要我們爭取按照相關的政策,采取適當的方法,我們民間組織和公民能夠在公共事務管理當中做到利用社會資源,動員民間力量,保證有序參與,提供有效服務。

       

      謝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微博
      大胆西西裸体美女人体_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_FREEHDXXXXMOVIE_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内射

        1. <td id="wg5k4"><option id="wg5k4"></optio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