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來自然之友有六個月的時間,但是我和自然之友有很長的緣分。我是1994年下海到了公益組織這個行業,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和自然之友的年齡是一樣大的,就是有15年在公益組織工作的時間。
在9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的發展,中國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基本上還可以用先發展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這樣一句話來總結,那個時候我在一個山區扶貧的一個組織里面,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農村貧困問題和環境有天然的聯系,因環境致貧,因資源分配不公致貧的因素非常嚴重,今天在農村這個問題大家也看得非常地清楚。
但是今天大家對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的分析,已經比九十年代初好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我來到自然之友以后,因為自然之友是一個會員制的環保的本土的民間組織,我經常在找世界上哪個地方的組織和自然之友的性格、特點、功能都特別相似的,我找到一個組織,他是美國的一個叫塞拉俱樂部。但是看到塞拉俱樂部的網站上的一些歷史我感到非常地慚愧,這個組織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環保界的一個百年老店,他們在美國的各個州,甚至縣上面都有很多的會員組織,他們每個會員組織關注自己本土、本地、在地的環境問題,用公共參與的方式去身體力行地解決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我覺得特別值得自然之友學習,所以我知道塞拉以后,我把塞拉這個百年老店當做自然之友的一個學習的對象。
自然之友這15年的歷史和塞拉比顯得很短,但是我想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這20多年里面卻是學習了很多的東西,有非常寶貴的經驗。我把它總結為三個時期。
一,開創時期,充滿了熱情和對國家環境問題的責任。在這個時期自然之友是中國公眾的一個精神和使命的家園,他們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從1995年到1997年對野生動物和棲息地保護的沖動和自覺的過程里面,有和其他的很多中國組織和公眾一起合作,對藏羚羊的環境危機的回應,以及1996年到2001年中國最早的媒體環境意識的推動,用了五年的時間把中國大多數報紙里面環境的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每年都做匯報,這個活動實際上使中國媒體對環境的報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而且在這第一個階段里面,自然之友讓公眾環境教育活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雖然看起來是一些非常簡單的事情,我看很多人說自然之友只會做種樹、觀鳥、撿垃圾這樣一些事情,但是我來到自然之友以后我深有體會地感到,中國的公眾需要一種真正的公民教育,這種公民教育是學習怎么樣在環境問題上理性地思考,然后建設性地達成共識,采取一致地行動?,F在我通過那么多的會員和他們的接觸我就發現,我們很多的會員單個的時候都是非常聰明的,非常有學習能力的。但是一旦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產生很多的達不成共識的情況,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認為別人的意見都是不好的,我想這不是因為自然之友的工作做不好,而是因為我們公民教育的素質實際上是需要提高的。
自然之友在種樹觀鳥撿垃圾的過程里面堅持了那么多年,讓很多的公民在這些活動當中得到快樂,學會怎么樣以一個具體的問題分析、觀察,我認為這些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二個階段自然之友進入一個職業化的困惑和探索階段,職業化通常來說是中國的民間組織需要生存的一個,可以說是一個必經之路,自然之友開始的時候很多的志愿者他們不計報酬,不計自己的時間成本,除了自己的八小時工作以外還來參與很多的活動,但是這個持續下去是不太現實的,而且很多項目是需要資金支持的。這樣就出現了八小時工作,全時為一個組織工作的人和志愿者這個中間發生了一種沖突,但是志愿者又是自然之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們怎么讓全體公民來理解環境問題、參與環境問題。
另外理論與實踐的強烈沖撞,理想、熱情以及規則和智力之間的張力,環境領域的分工和競爭,剛成立的時候中國沒有幾家環保組織,后來出現了很多環保組織,這些環保組織他們有自己非常清晰的定位,只回應某一個問題、某一個領域的問題,而自然之友面對很多問題,我來了這六個月我發現我們經常會接到很多人的電話和信從全國各地打來、發來,關注的問題各種各樣的都有,自然之友怎么樣在有限的能力里面來回應這些問題,如果我們全部都不回應,那么我們對會員負有的責任該怎么結果。
團隊需求與使命的責任,在這兒我也想特別地和大家分享一點,不管是國際的基金會還是國內的基金會,我現在有一個困惑,就是當一個民間組織為了申請項目不斷地在反復這個過程的時候,就像喝一杯鹽水不斷地你需要申請項目來維持你這個團隊,那這個團隊的一些理想,這個團隊的一些對于自己機構的這個使命的追求,有時候都沒有時間來思考,而這一個機構就變成一個為了申請項目,為了完成一個實際的,一個一年的有具體時間標志的一些具體的工作,而不斷地在反復這個過程。這個機構的使命怎么樣達到這個使命,我覺得這里面這個張力是需要基金會和具體公益組織一起來思考的。
那第三個階段,自然之友的理事會進行了好多年的摸索,也進行了很多改革,對于總干事的招聘也進行了很多年的摸索,我認為我們現在進入到一個開始慢慢地認識到本土環保組織在對在地責任和公眾希望的這種更深一層的理解,我們去年有了一次策略規劃,對自然之友這十多年的摸索,有了一些更清晰的定位。理事會在提升治理、管理和整合資源方面的角色以及能力開始慢慢地有了一些意識??偢墒略趫F隊建設、管理、規劃、效率和成效監測、籌款等方面,也有很多的一些規劃。在這樣的一個前提條件下,我們有四個部門。
第一個是調研,希望提升公眾在公眾參與過程中,用事實說話的理性水平,這個具體的體現就是我們的綠皮書,每年都會出一本綠皮書,用民間的視角來反映中國一年的環保趨勢和一些大事,以及公眾關注的環保問題。
第二個是環境教育,我們有兩個內容,第一個是怎么樣讓我們的青少年對自然體驗,通過自然體驗培養新一代的綠色公民和綠色領導。我們現在城市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應試教育的結果,他們和環境越來越遠,城市發展的模式讓他們和環境越來越遠,這樣是非常不利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是消費者的綠色選擇,通過消費者怎么理解自己的綠色選擇,來要求社會、要求政府提供安全、健康、環保和適度消費的產品。
第三是我們的傳播和交流,怎么樣用有效的傳播和交流方式和公眾更多地溝通,讓公眾參與環保的這些意見、體驗能夠更好地反映出來。
最后是我們的會員和環保組織的這個網絡,我再強調一下,我們有9個會員小組在全國9個城市里,我們有將近快一萬的會員,這15年的積累,這些會員他們在不同的城市,針對自己不同的問題開始思考這些他們可以采取的一些行動,這些組織、這些小組未來都可能成為當地的一些環保組織,這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在緩慢地孵化他們的過程當中,能夠培養在地環保組織對本地環保問題的關注。
總之自然之友這15年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也有自己很苦痛的一些對環保問題的體驗,我們在管理方面需要有很多需要學習的,但同時我認為最大的一個挑戰是,自然之友怎么樣更新自己對使命的理解,怎么讓整個團隊,讓自己的會員能夠真正理解我們的使命和我們每一天開展的這些項目活動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謝謝大家。